财政金融协同发力融资-财政投融资方式

文章简介:

财政和金融的关系

财政和金融的关系如下:

财政是国家的经济行为,其职能是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效率配置和保证经济稳定和发展,金融的目的是通过资金的融通促进和支持实体经济。

支持金融的财政政策(减税、产业支持政策等)可以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活力,帮助财政达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扩大税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稳定的金融市场可以保证国家的经济稳定,避免其受到国内外经济波动的冲击。

拓展资料:金融

金融的本质是价值流通。金融产品的种类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很广,其中主要包括:会计、财务、投资学、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信托学等等。

金融的构成要素:

1、金融对象:货币(资金)。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具有垫支性、周转性和增值性;

2、金融方式:以借贷为主的信用方式为代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一般是信用关系的书面证明、债权债务的契约文书等;

包括直接融资:无中介机构介入;间接融资:通过中介机构的媒介作用来实现的金融。

3、金融机构:通常区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4、金融场所:即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等等;

5、制度和调控机制:对金融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控等。

各要素间关系:总体讲各要素是既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金融对象、金融场所为金融体系硬件要素,金融方式、制度和调控机制为金融体系软件要素,金融机构为其综合要素;

具体讲金融活动一般以信用工具为载体,并通过信用工具的交易,在金融市场中发挥作用来实现货币资金使用权的转移,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在其中发挥监督和调控作用。

如何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确定围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推动有效投资的措施。会议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一是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聚焦减税降费,在确保全年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1.1万亿元以上的基础上,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初步测算全年可减税650亿元。对已确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增值税留抵退税返还的1130亿元在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加强相关方面衔接,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通过实施台账管理等,建立责任制,把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等政策抓紧落实到位。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等。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豁免发行人连续盈利要求。

三是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努力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贷款目标。对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降低费用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给予奖补。四是坚决出清“僵尸企业”,减少无效资金占用。继续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机构及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政府贴息贷款贴的利息怎么发放

贴息贷款是指借款人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利息由政府有关机构或民间组织全额或部分负担,借款人只需要按照协议归还本金或少部分的利息。这种方式实质上就是政府或民间组织对借款人的鼓励或支持。 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个人申请贷款的一般流程包括自愿申请、审查推荐、承诺担保和发放贷款四个步骤。自愿申请。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向户口或经营所在地的基层就业平台(有的可直接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或小额贷款担保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证件或有关证明。

审查推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资格审查,经审查合格的推荐给小额贷款担保机构。担保机构是指根据有关规定受托运作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的担保机构。承诺担保。担保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申请人进行项目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办理承诺担保手续。发放贷款。对担保机构承诺担保的借款申请人,经办银行按照有关规定审批后签订合同、发放贷款。经办银行是指与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的各级各类金融机构。

申请政府贴息贷款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1、具有完全民事能力的中国公民且年龄满足18-65周岁; 2、信用良好(2年内不得连三累六),无违法乱纪行为者; 3、银行要求的其他材料; 4、提交申请证明向相关的户口所在地,并提供相关的条件; 5、当地政府或当地保障局会对借款人进行相关信息排查; 6、担保贷款机构或者银行对借款人进行审查; 7、借贷者要符合政府贴息的要求等。

财政贴息介绍:

一、运用财政贴息的好处是: ①用较少的财政资金可以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以保证国家重点建设资金的需要。 ②由于财政贴息首先用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因而有利于调整投资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 ③有利于降低企业产品成本,增加企业盈利,从而也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④对不同行业实行不同的利率,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利率体系,有利于间接调节生产和消费。

二、关于相关政策如何有效解决疫情防控物资保障重点企业资金问题,该负责人表示,此次五部门联合发文体现了企业融资成本显著下降。财政金融协同发力,在央行专项再贷款和中央财政贴息共同支持下,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降至1.6%以下,企业将更有动力和资金扩大产能,开足马力生产,保障供应。扩大支持范围。由目前的医疗、生活物质的生产企业,扩大到将重要原辅材料生产企业、重要设备制造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重要医用物资收储企业等纳入支持范围。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金融关键词

导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提出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等措施。同时,强调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中国经济网金融深1度栏目联系到多位两会委员和业内专家进行权威解读。

 小微企业救助政策应出尽出

 资料图:金李 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

金李:报告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中小微企业无微不至的关心,也是针对现阶段经济情况的及时有力的措施。在我看来,六保六稳政策中,就业和民生是核心,而要想更好地稳住就业和民生,中小微企业是关键的抓手。前期因为受到疫情冲击和全球供应链重整的影响,部分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很困难,有些已经快撑不住了,需要政府全力的救助。我们的政策应该是应出尽出。每救活一个中小微企业,都可以挽救它背后的一批员工,保障很多人的民生。

资料图:赵锡军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赵锡军:可以让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在运行环境方面以及配置资源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保证小微企业的现金流能够不阻断,让它能够正常的运行,能够得以完成这个实现保市场主体的目标和任务。那么保了市场主体,相应的其他方面的任务,就能够相应的胜利的完成,包括保就业、增收等等,都可以相对比较顺利的完成。

 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更具优势

 资料图:曾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曾刚: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方面,也是我们强化进一步加大对普惠金融,尤其客户的这个支持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方向。大型银行有它的优势,大银行的资金成本比中小银行要更低一些,运营效率也比中小银行要更高,因为它的运营成本可能会更低。大银行的盈利能力相对比较强,那风险抵御能力比较强,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进行让利,在加大对实体经济或者小微企业支持方面,它这种能够让利的空间,就比大中小银行更大。所以在这些优势下面,进一步的强化大型银行对普惠金融领域的投入,它就能够发挥相应的这个作用。

资料图:李奇霖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李奇霖: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为什么要提高呢?大行的负债端的定价能力比较强,它的存款是全国性的存款,很多小微企业都在这个江浙一带地区,大行他的这个存款资源多, 它如果要扩大资金供应的话,就会在资金定价上会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因为这个比小行对这个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的空间要大一些。毕竟大行的存款成本低,它的负债端的来源丰富,所以这个都是它的一些优势。所以让国有大行承担更多的职能,给小微企业投放更多的信贷,那么也是有助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的。

 融资“最先一公里”更值得关注

 资料图:董希淼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

董希淼: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这是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首贷”问题,我们之前往往更关注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是续贷的问题,但事实上,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先一公里”更值得关注,那就是“首贷”的问题。首贷是企业从金融机构融资的起点。有关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获得首次贷款之后,后续再获得的贷款的可能性将大幅提高,而且贷款利率有望下降。

资金空转套利有损实体经济和房地产调控

资料图:温彬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温彬:强调了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的空转套利,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今年以来,银行也主动的向实体经济让利,特别是对于小微企业提供这个优惠的贷款利率的占比也在提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确也不排除也有一些企业通过这种低成本的资金进行套利,在票据市场、在贷款市场,进行资金的套利。甚至还有的把一些获得的这种优惠利率的贷款,流向房地产市场。这个都不仅对实体经济的这个发展不利,同时也是对房地产的这个调控带来不利。

 政策协同发力解决企业融资难

 资料图:何海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何海峰:要政策协同,或者说综合发力,不能光靠银行,光靠这个信贷这个政策,还有很多的这个政策可以协同来这个解决这个问题,也包括其他的手段。比方说我们专门提到这个政府性融资担保,前面已经开始使用的也在加大力度的,财政税收的这个政策,还要包括一些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环节上的小微企业的补贴救济,这个可以归为产业政策,当然还有一些就是我们的一些产业基金,这些方面。

财政与金融论文

财政运行机制与金融风险探析 论文

十年的论文发表经验,快捷的论文发表服务,保证所发表的杂志均为正规合法的期刊,收费同行最低! 提供60万硕士论文、10万博士论文、2700万期刊论文全文下载服务,助您一臂之力!

经济体制根源来分析,在经济转轨时期,主要的经济体制呈现出以下特征:

财政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一直处于整个国民经济“总管”的地位,财政是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它体现“强财政”的职能特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演化为目前的财政体制,即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性质不分明,两类财政收支绑在一起的混合财政体制。而且,呈现出“弱财政”的职能特征。从财政收入方面看,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下降,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对额一直在增加,但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从1978年度的32.1%下降到1995年的10.7%。国家财政收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以至削弱了政府职能的发挥。从财政支出方面看,财政收入难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我国财政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职能决定了:一方面国有资产财政要求政府不断投入资金,保证国有经济的运行;另一方面,公共财政要求政府建设公共工程,为市场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然而,目前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有效财力相当部分只能用于“吃饭”,难以满足实现财政职能的需要。再从财政收支平衡方面看,1979~1998年的19年间,除1981年和1985年略有结余外,其余每年都是财政赤字,而且赤字额不断膨胀。财政收支差额一是靠增发货币、搞财政发行弥补;二是靠发行国债方式弥补。前一种弥补方式因《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约束已不具有现实可行性,而后一种弥补方式也容易形成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的格局,从而诱发财政危机。

金融体制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发行货币,接受存款,并依照中央指令性计划提供国营企业贷款,实际上是财政的会计和出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改制为中央银行,但因商业银行不存在,所以也无从发挥中央银行的功能。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与《商业银行法》。这两个法的颁布虽然为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提供了理论与法律依据,但其效果并未立即得到显现。目前国有专业银行虽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仍受制于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地方政府的干涉压力,因而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市场法则为导向的商业银行。

从财政与金融的关系来分析,在财政方面,由于目前财政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使财政在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和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不断弱化,财政只得将缓解转轨时期各种经济利益摩擦的任务转移给金融部门;在金融方面,由于目前还未形成产权明晰、以市场法则为导向银行体制,因而财政就能通过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间的血缘纽带将财政的资金配给功能与社会保障替补功能转嫁于金融部门,其结果导致金融功能异化。在微观方面将导致银行信贷不良资产大量沉淀,银行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银行与企业均陷入债务陷阱之中,难以自拔;在宏观方面将导致通货膨胀,形成货币供给倒逼机制,从而诱发财政金融风险与危机。

融资体制 目前我国是国家垄断信用制度与银行主导型的融资制度。国家垄断信用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信用集中于国家银行,间接融资必须在融资制度中占主导地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居民的消费剩余存入银行,使国有银行成为主要的金融中介,间接融资制度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政府为维持其投资主体的垄断地位,只能求助于银行。在通货膨胀率、国家投资高成本的情况下,必然造成银行的软资产与硬负债的高结构性风险,必然使企业的经营风险直接或间接转嫁于银行,使银行成为经济风险的焦点。

银企关系 在国家垄断信用制度与银行主导型的融资制度下,我国存在着银企之间的巨额债权债务链。人民银行总行初步统计表明,到1994年底这一数额已上升为10000亿元,整个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率约为30%,相当于国有银行总本金的4倍多,其中大部分为国有企业所拖欠。1999年年底国有企业出现的整体净亏损直到目前仍不断上升,仅2000年上半年就亏损了674亿元,可见银企债务危机正处于恶化之中。但通过中央银行货币的超量发行和国有银行扩大负债来维持金融系统的清偿能力总有限度,金融系统对企业债权的“软资产”和对居民储蓄的“硬负债”极不对称的趋势如不能得以有效遏止,则不能否定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突然崩溃导致社会动荡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可能性。这可以用经济学家费雪等人的债务—通货紧缩的金融危机理论加以解释。费雪等人认为,一些外生事件引起了经济的扩张过程,因为这些外生事件为经济的关键部门提供了新的盈利机会,引起这些部门投资增加,使产量、物价和利润水平上升。物价和利润水平上升,即鼓励更多的投资,也诱发了为获得资本利得而进行的投机。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债务融资的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银行贷款,使存款和货币供给增加,促使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这一切使人们对经济势头保持乐观,从而会提高货币的流通速度,使经济以更快的速度扩张。物价水平上升也使未清偿债务的实际价值降低,进一步鼓励了借贷活动。这一过程将持续到“过度负债”状况,即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清偿到期债务的状态,从而引起一个连锁的债务一通货紧缩过程。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高,并且效益不佳,使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很高,银行体系比较脆弱,因此存在发生债务—通货紧缩过程的可能性。

金融市场体制 中国目前金融市场不规范。从货币市场看,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短期游资,据刘光弟先生估计其规模约为3000亿元,这笔游资和一些金融机构非法拆除的更大规模的资金一起曾严重地冲击了股票市场。从资本市场来看,国债市场曾爆发了最终导致闭市的“327国债风波”;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更明显。股票市场中资产的剧增和高额回报游资的迅猛流动一起所导致的金融风险可能因股市泡沫的最终破裂、拆借市场的无法出清和某一金融机构非法操作后巨大亏损无法弥补等形式而突然爆发。

正是由于转轨型经济体制的种种偏差导致我国目前的财政金融形势已不是一般的金融风险问题,而是潜伏着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正如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财政风险(他们认为金融风险属于财政风险的范畴),包括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养老金债务问题、对外债务问题、政府债务问题、国有企业亏损及其资本金补助问题、中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问题以及对科学、教育、环保增长比率的承诺问题。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金融风险的产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西方银行称作为“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与体制原因。中国的潜在金融风险已不是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财政与金融问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引发的联动性财政金融风险与危机。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仅从金融的角度寻求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而应该联系财政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探明导致我国潜在财政金融危机的成团,才能寻求根治的良策。

三、防范中国金融风险的财政基本思路

(一)体制选择:构建双元财政体制模式

双元财政体制模式是指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既相对独立,又相对统一的财政体制模式(见下图)。

相对独立而统一的公开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元财政体制模式:公共财政使我国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效,确保市场有效运行;国有资产财政使我国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直接进入市场,开展盈利活动,以保证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财政与金融的重点

还有后面几章写不下了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财政概述

一、财政的产生

1)产生的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

经济条件是指社会上存在着可供财政分配的那部分剩余产品。

社会条件是指国家的产生。

2)财政的定义

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关系;财政又是一个经济范畴,它是以国家为主体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成为一定形态下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二、财政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特点决定着封建制国家财政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封建制国家职能服务的。

资本主义社会利用财政为垄断组织在国家上的竞争服务,为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服务。

社会主义财政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它是国家筹集、供应和管理社会资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的工具,它体现着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

三、财政的特征

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

3)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四、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即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它可以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

即指国家财政通过集中性收支调节社会上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与公正的分布状态。

它可以调节企业利润水平;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3)经济稳定

即通过财政收支及财政政策使经济达到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

该职能可以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通过财政收支,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

第二章 财政收入总论

一、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类

可以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

二、按社会产品价值的构成分类

1)生产劳动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用C表示

2)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用V表示

三、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

1)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限指标

是指政府履行各项职能所必须掌握的最低财政收入需要量。

2)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

该指标要受到三具因素的制约:国民收入问题;剩余产品M总量;M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

四、财政收入规模的计算办法

1)经验数据法

即通过对国内外一定时期的有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对比,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以此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

2)要素分析法

即对影响和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和财政集中率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国民收入的适当比例。

第三章 税收

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所进行的强制的、无偿的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

1)强制性

是指税收的征收依靠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一般说来,它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没有直接关系。

2)无偿性

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固定性

是指在征税前,预先规定课征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三、税制要素

1)纳税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交纳税款的主体。

2)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征税的根据,即确定根据什么征税,是征税的客体。它规定着征税的范围,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

3)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

4)附加、加成和减免

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以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

加成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

减税就是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交全部税款。

5)违章处理

是对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置,对维护国家税法的强制性和严肃性有重要意义。

四、税收分类

1)按课税对象分类,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2)按税收的计税标准分类,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5)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五、流转税

1)对象和特点

又称商品课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商品交换为前提,课征普遍;

第二,税额与价格关系密切;

第三,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普遍实行比例税率;

第四,计征简单。

2)主要税种

增值税,是以商品价值中的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种。

消费税,是以某些消费品的销售收入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种。

营业税,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关税,是国家对进出本国国境或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种。

六、所得税

1)概念和特点

所得税又称收益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所得额,是指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从全社会的国民收入总额中,通过各种方式分配到的那部分份额。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税负不易转嫁;

第二,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较公平;

第三,税源普遍,课征有弹性;

第四,计税方法复杂,稽征管理难度大。

2)主要税种

三种:企业所得税、外间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七、其他课税

资源税是以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行为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第四章 国债

一、国债的概念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二、国债的特征

1)有偿性:是指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财政资金,必须作为债务如期偿还。

2)自愿性:是指国债的发行或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承购的基础上,认购者买与不买,购买多少,完全由认购者自己根据个人或单位情况自主决定,国家并不能指派具体的承购人。

3)灵活性:是指国债发行与否,以及发行多少,一般完全由政府根据国家财政资金的丰裕程度灵活加以确定,不能通过法律形式预先加以规定。

三、国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

2)筹集建设资金

3)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国债制度

1)国债的分类:

按照国债发行的区域,可分为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

按照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

按照债券是否流通,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按照利率情况,可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和保值国债;

按照借债的方法,可分为强制国债、爱国国债和自由国债;

按照国债的计量单位,可分为货币国债、实物国债和折实国债;

2)国债制度,包括国债分类、国债的发行、国债的偿还和国债市场。

五、国债的发行

1)国债的发行价格:

平价发行,即发行价格等于证券票面金额。

折价发行,即发行价格低于证券票面标明的价格。

溢价发行,即发行价格高于证券票面标明的价格。

2)国债的发行方式:

公募法:亦称公募拍卖法、公募投标法,即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

承受法:即由金融机构承购全部国债,然后转身社会销售,未能售出的差额由金融机构自身承担。

出卖法:即政府委托推销机构利用金融市场直接售出国债。

支付发行法:即政府对应支付现金的支出改为债券支付。

强制摊派法:即国家利用政治强权迫使国民购买国债。

六、国债的偿还

1)国债的偿还方式有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偿还法等等五种。

2)偿债资金来源主要有设立偿债基金、依靠财政结余、通过预算列支、举借新债等等。

第五章 财政支出总论

一、财政支出的主要分类

1)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

2)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可分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二、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影响的比较

1)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不同,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

2)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

3)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预算约束不同;

4)执行财政职能的侧重点不同;

三、财政支出的规模

1)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2)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

在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上主要有“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经济发展阶段论”以及“非均衡增长模型”。

四、财政支出的原则

1)量入为出的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2)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必须从全局出发,通盘规划,分别轻重缓急与主次先后,适当照顾各个方面的需要,妥善地分配财力,以保证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节约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节省,即最合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讲求效益是缓解财政收入的有效性与财政支出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

五、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

2)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3)“公共劳务”收费法:就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六、政府采购制度

1)政府采购:又称统一采购和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要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2)政府采购特点:

采购主体的特殊性;

采购对象的多样性;

采购资金的公共性;

采购数量的规模性;

政府采购的政策性;

采购活动的非盈利性;

政府采购的规范性;

政府采购是典型的财政购买性支出;

2)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其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的四个方面:政府采购法规、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管理等等。

3)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

采购行为法律化、制度化;

采用集中或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

采购过程中遵循竞争、透明和公平原则;

采购方式灵活多样;

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

第六章 购买性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与国防经费支出

1)行政管理支出的概念与内容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

2)国防经费支出的概念与内容

国防经费支出 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支出。我国的国防经费支出包括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以及用于专项工程和其他的支出,其中主要是用于陆、海、空各军兵种的经常费用,国防建设和国防科研费,还包括战争时期的作战费用。

3)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经费支出的控制

对于控制行政支出规模,优化行政支出结构来讲,应该:第一,合理调整规划支出范围,严格支出的管理与监督,硬化预算约束力;第二精简机构,控制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第三,深化与优化行政组织机构,转变行政职能和完善行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

二、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与内容

性质: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

内容:按支出的部门划分,可分为文化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卫生事业费、体育事业费、通讯事业费、广播电视事业费等等;按支出的用途划分,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

2)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

主要有定员定额管理、预算管理两大类。

三、财政投资性支出

1)政府投资的特点

第一,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可以不盈利或低利;第二,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第三,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2)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第一,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第二,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第三,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既可通过财政的投资预算取得资本金,也可通过信用渠道融通资金,既可通过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也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部分资金甚至还可以从国外获得。

第七章 转移性支出

一、社会保障支出

1)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容

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推动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这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和社会优抚。

2)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筹资模式和管理模式

从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来看,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取得工资收入的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交纳一半的社会保障税;二是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大体上有三种: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部分基金制。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主要有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二、财政补贴的概念与内容

1)财政补贴的概念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在这种分配形式中,财政补贴的主体是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是企业和居民;财政补贴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一定的政策,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财政补贴的性质是通过财政资金铁无偿补助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2)财政补贴的内容

按财政补贴的项目和形式分类,可分为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外贸补贴、房租补助、职工生活补贴、财政贴息等等;

按财政补贴的环节分类,可分为生产环节的补贴、流通环节的补贴 、分配环节的补贴和消费环节的补贴;

按补贴的经济性质可分为生产补贴、生活补贴;

按补贴的内容可分为现金补贴和实物补贴。

第八章 国家预算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一、国家预算的概念和组成

1)概念

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它是以收支一览表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2)组成

国家预算的组成是指国家预算体系的组成环节。我国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从预算内容的分合关系上来看,国家预算又可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

二、国家预算的原则

国家预算的原则是指国家确定预算形式和编制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国家预算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公开性:是指全部预算收支必须经过人代会(议会)审查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使之置于人民监督之下。

完整性:是指国家预算应包括它的全部财政收支。

统一性:是指国家预算是由中央级预算和地方总预算组成。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都要列入各级预算中;下级预算都要包括在上级预算中;各级预算都要统一在国家预算中。

可靠性:是指预算收支数九寒天的依据必须可靠,计算正确,不能假定,更不能任意编造。

年度性:是指国家预算必须按年度编制,要列清全年的财政收支,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

法律性:是指编制的国家预算一旦经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批准之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贯彻执行。

三、单式预算、复式预算概念

1)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编制形式,它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统一编在一个总预算内。

2)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预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

四、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

1)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

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时间编制预算草案;

中央政府经常性预算不列赤字;

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也不得将上年的非正常收入作为编制预算收入的依据。

国务院应当及时下达关于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具体事项由财政部门部署。

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各部门应当及时向所属各单位批复预算。

2)预算执行,是指组织预算收支任务实现的过程,包括组织预算收入、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动用预算费和周转金以及预算调整等内容。

3)决算是对预算执行的总结和终结。

五、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特点

1)预算外资金的概念:预算外资金通常是指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财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收自支的资金。

2)预算外资金的特点主要有自主性、专用性、分散性和灵活性。

六、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与实质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规定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的职权的一项根本制度。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处理预算资金分配和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问题。

2)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

根据财力的集中与分散、财权的集权与分权的程度不同,我国的预算实行过以下四种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体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种形式的预算包干体制;建立在分税制基础上的分级预算体制。

3)分税制的概念、内容和优点

分税制是分税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的简称,是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

分税制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等多方面的内容。分税,是指按税种(或税源)将全部税收划分为中央与地方两套税收体系;分权,是指划分各级政府在税收方面的立法权、减免权和征管权;分征,是指分别设置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税;分管,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管理和使用各自的税款,不得混淆或平调、挤占。

分税制的优点主要有:第一,有利于理顺并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第二,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促进整个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分税制改变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办法,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换,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第四,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中央对地方收入的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支援,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第九章 财政政策和财政平衡

一、财政政策与财政目标

1)财政政策是为了实现预定的财政目标所采取的调节措施与手段。

2)财政目标是政府希望通过预定的财政措施的实施所能达到和实现的目的。

3)财政目标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财政目标一旦确定,便具有必须实现的约束力;第二个特点是财政目标既可以是一元的,也可以是多元的;第三个特点是在时效上的阶段性。

二、财政政策工具

1)财政措施与财政信用措施:财政措施主要指税收、财政支出;财政信用措施是指政府运用信用原则所采取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筹集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的手段。

2)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稳定器

自动的稳定器也称内在的稳定器,指在经济中能够自动地趋向于抵消总需求变化的政策工具与活动。

相机抉择的稳定器,指为了使经济达到预定的总需求水平和就业水平,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所决定采取财政措施。

三、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

财政收支平衡,简称“财政平衡”,通常是指 年度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总量上的平衡。要实现财政平衡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财政收支平衡必须以财政收支结构的合理化为前提;第二,财政收支平衡必须是真实的平衡。

四、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1)对经济的影响: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主要看财政赤字是在什么条件下具有扩张社会需求的效果。财政赤字是否具有扩张社会需求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是否具有“创造货币”的性质。

2)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主要有财政发行、财政透支、运用上年财政结余(或累计结余)、发行公债等等。

第十章 金融导论

一、金融的构成

1)金融的概念

金融,概括地说,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具体地说,凡是货币和货币资金的借贷、票据的买卖、债券和股票的发行和转让以及外汇的买卖等,都属于金融活动。

2)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3)信用,是指经济上的一种借贷行为。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资金供给者是直接贷款人,资金需求者是直接借款人。

间接融资则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其中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不是分别作为直接贷款人和直接借款人出现的,它们之间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信用关系,成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债权人或债务人。

三、信用形式

1)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货币形式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信用。

3)国家信用,是指政府的借贷活动,其主要形式就是由政府发行债券以筹措资金。

4)消费信用,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一般直接用于生活消费。

5)民间信用,即在民间个人之间存在的借贷关系。

四、金融工具

1)概念和特征

金融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证明债务人的义务或债权人权利的证书。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偿还性、可转让性、安全性、收益性。

2)种类

商业票据,是在发生商业信用时立下的凭证,记载由商业信用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人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

支票,是银行活期存款户向银行开出的,从其账户支付给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付款命令书。

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票据。

大额存款单,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定期存款单。其通常不记名,面额固定,金额较大,并在市场买卖转让。

五、信用的职能

1)资金再分配职能。信用可以将其他方式所不能动员的闲置资金汇集起来,并投向需要资金的方面。这种以偿还为条件动员和再分配资金的职能便是信用的基本职能。

2)提供和创造货币的职能。

六、利率的种类和利率的制定及利率的作用

1)利率的种类:如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市场利率与公定利率,等等。

2)利率的制定:马克思认为,利率会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摆动。在我国确定利率水平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利率水平要适当;第二,要体现国家政策要求;第三,要理顺存贷款利率关系;第四,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第五,要考虑市场供求;第六,要参考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

3)利率的作用

首先,适当的利率水平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利率也是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经济利益的手段;再次,利率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原文链接:https://211585.com/5433.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15:02:08  回复
胀因素;第五,要考虑市场供求;第六,要参考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3)利率的作用首先,适当的利率水平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利率也是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15:11:37  回复
总管”的地位,财政是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它体现“强财政”的职能特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演化为目前的财政体制,即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23:57:10  回复
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等措施。同时,强调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中国经济网金融深1度栏目联系到多位两会委员和业内专家进行权威解读。 小微企业救助政策应出尽出 资料图:金李 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金李:报告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中小微企业无微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19:44:38  回复
上升,仅2000年上半年就亏损了674亿元,可见银企债务危机正处于恶化之中。但通过中央银行货币的超量发行和国有银行扩大负债来维持金融系统的清偿能力总有限度,金融系统对企业债权的“软资产”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21:04:32  回复
行或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承购的基础上,认购者买与不买,购买多少,完全由认购者自己根据个人或单位情况自主决定,国家并不能指派具体的承购人。3)灵活性:是指国债发行与否,以及发行多少,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