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 1、关于美国那些黑人贫民窟的事件?求真实!回答越好悬赏越高(追加100分本人共有310分)绝对信誉、
- 2、谁知道有什么哲理故事的
- 3、美国黑人生活的历史和现状!
- 4、美国黑人生活的历史和现状是怎么样的?
- 5、急求助!美国黑人的生活状况!!!
关于美国那些黑人贫民窟的事件?求真实!回答越好悬赏越高(追加100分本人共有310分)绝对信誉、
美国没有印度那种贫民窟,最差的街区一般是大城市中心的年久失修的房屋,居民失业率高,各种犯罪率都很高(吸毒、暴力、偷盗),一般人不敢去这种地方。
谁知道有什么哲理故事的
1、20美金的价值
一位父亲下班回家已经很晚了,发现他的5岁的儿子*在门旁等他。“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爸爸,你1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假如你一定想知道的话,我1小时赚20美金。”“爸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非常生气。约1小时后,他平静了下来,开始想着自己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于是,父亲走进儿子的房间,给了孩子10美金。“爸爸,谢谢你。”小孩欢笑着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为什么你已经有了钱还要?”“因为这之前还不够,但我现在够了。”孩子回答,“爸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1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时间可以换取金钱,也可以换取家庭的亲情和快乐。给家庭挤出些时间吧,因为有些东西是拿金钱买不到的。
2、分苹果的故事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谈的是同一件事:小时侯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犯人这样写到: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弟弟抢先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那位著名人士这样写到: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说:“我把门前的饿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
3、一个美丽的故事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朗读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喜欢你的。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阴,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4、错误也有价值
一个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还有后来人”误读成”了“还有后人来”。大家听了都哄笑起来,教室里的严肃气氛顿时化为乌有。怎么办呢?但见这位教师神态自若,她从容不迫地问:“同学们,你们在笑什么?这位同学念的意思并没有错呀!”经她这么一说,教师里静了下来。她接着说:“还有后来人的意思是还有接班人;还有后人来的意思还有人接班。”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又亲切地说:“当然,意思不变,并不等于说这位同学读对了。他所以念错,是由于没有看清楚的缘故。如果仔细看,认真读,就不会出这种不应该的错误了。我们请他在为大家朗读一遍,好吗?”学生们听了,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那位站着的学生情绪更加激昂的读了起来。
5、生命的价值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象我这样的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着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好奇地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的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告诉给院长,并问为什么会这样。
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馒说道:
“生命的价值就象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他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就象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生命的价值首先取决于自己的态度。
6、人生第一课
这是美国一家普通的幼儿园。
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上来,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
“好!”孩子们答道。
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幼稚的声音在厅中回荡。
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地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张插图呢?”
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课结束,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受到了某种灌输。如何看待这种灌输呢?
评价:这样的灌输使孩子们从小就“站着”,不会光“趴着”去看待那些大人物。这种自信心与健全的人格会为人的一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8、利 息
在一次段考中,一个男生的语文得了59分。他找到老师说:“老师,您就再给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求您了!”老师说:“作文绝对不给加分;但是,我可以给你把总分改成60分——我借给你1分。不过,你可要想好啊,这1分不能白借,要还利息的,借1还10,下次考试我要扣掉你10分,怎么样?要是觉得不划算就不要借了。”男生咬咬牙说:“我借。”结果,再后一次段考中,他语文得了91分,扣掉10分,净剩81分。
这位老师:一是有一颗真切的爱生之心,他不想让学生挨打;二是他充分相信学生;三是他善于利用契机激励学生。那个借分的学生由于获得了老师的“资助”,得到了老师的关爱,鼓起了奋斗的信心,从考试不及格到考试满分,实现了他自己的许诺。
——一般说,老师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不会很重视,不会很信任,有的甚至会挖苦讽刺,巴不得借家长之手“好好整治”一下学生。老师心里很想把学生教好,但对学生缺乏爱心,单是“恨铁不成钢”,“铁”就难以“炼成钢”。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
9、爱的神奇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黑人贫民窟的真实故事。
一位大学教授带着他的学生来到这里搞调查研究,其中有一个课题是对该区200名黑人孩子的前途作预测。学生们都很认真,不久报告都出来了,结论令人沮丧:200名孩子无一例外地被认定为“一无是处”、“无所作为”、“终生碌碌”等等。
四十年后,老教授早已去世,他的继任者从档案里发现了这份报告,好奇心驱使他来到当年的黑人贫民窟。他惊奇地发现:当年被调查的200名孩子中,除了20个已离开故地,无从考查外,其余180个孩子大多数都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他们之中不乏银行家、商人、大律师和优秀运动员。这一切,他们都说最该感谢的是当年的一位小学教师。
继任者找到当年的小学教师,此时她已是迟暮晚年,吐字不太清楚,可有一句话任何人都听得懂:“我爱这些孩子。”
评价:只有没有爱心的老师,没有改变不了的孩子。
11、总理的老母亲
泰国总理川立派86岁的老母亲川梅,是一个摆食品摊的小贩,她闲不住,虽然高龄了,还在曼谷的一家市场内摆摊卖虾仁豆腐、豆饼、面饼。她说:“儿子当了总理,那是儿子有出息,与我摆摊并没有什么矛盾。我不觉得有什么丢人的,我很喜欢摆摊,在这儿,能见到很多的老朋友。”
川梅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儿子下班回家后狼吞虎咽吃他亲手做的豆腐。
泰国的媒体称赞说:“一个来自平民阶层的平凡母亲,教育出一名以其诚实正直而受人尊敬的总理。”而川梅在面对记者时却谦逊地表示:“我其实没有作什么,我只不过在他小时候教导他做人必须诚实、勤劳和谦虚。我从不打骂他,但我也不记得他有那件事让我失望。”
评价:望子成龙是普天之下母亲地共同心愿,任何一条“龙”都是在父母地教育及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有几个母亲做到了川梅这一点?又有多少母亲在儿子“成龙”之后不母以子贵,仍甘于平凡?中国母亲们深思。
13、人生最好的教育(一)
一个青年来到城市打工,不久因为工作勤奋,老板将一个小公司交给他打点。他将这个小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业绩直线上升。有一个外商听说之后,想同他洽谈一个合作项目。当谈判结束后,他邀这位也是黑眼睛黄皮肤的外商共进晚餐。晚餐很简单,几个盘子都吃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两只小笼包子。他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外商当即站起来表示明天就同他签合同。第二天,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席间,外商轻声问他,你受过什么教育?他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父亲去世后,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地事就中……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端起酒杯激动地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
一个人受过苦,便知道珍惜;一个在贫寒中长大的人,不会不知道勤俭的重要;一个自小就知道努力做事的人,不会不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在贫穷中什么也学不到,并进而失去人的自尊。
14、人生最好的教育(二)
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在一所极普通的中专学校读书,成绩也很一般。她得知妈妈患了不治之症之后,想减轻一点家里的负担,希望利用暑假这两个月的时间挣一点钱。她到一家公司去应聘,韩国经理看了她的履历,没有表情地拒绝了。女孩收回自己的材料,用手掌撑了一下椅子站起来,觉得手被扎了一下,看了看手掌,上面沁出了一颗红红的小血珠,原来椅子上有一只钉子露出了头。她见桌子上有一条石镇纸,于是拿来用它将钉子敲平,然后转身离去。可是几分钟后,韩国经理却派人将她追了回来,她被聘用了。
一个在爱中长大的人,他最好的回报也是爱。当爱促使一个人去做他很难做到的事情时,这足以证明爱的力量!
而在一件很细小的、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上也能体现出对别人体贴和关心的人,他所受到的爱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一个诚实的人,其实是最需要勇气。他必须敢于面对事实和真理,在别人含含糊糊、唯唯诺诺的时候,勇敢地指出真相。
诚实比一切智谋都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评:把孩子送去学校,只是去学习一些知识,做人最基本的东西不一定是在课堂上学到的,父母千万不要忘记还要教给孩子一些书本以外的东西,而且教的时候要以身作则
20、木偶小孩
有一则童话,讲的是在木偶剧团里,一个木偶逃跑了,导演又气恼又着急,发动人们四处寻找,结果错把一个小孩当作木偶抓了回来。因为这个小孩特别听话,马路上路口处的信号灯坏了,红灯总是亮着,而绿灯一直也不亮,这个小孩站在路口处等绿灯,半天就是不走。导演试了一下,发现这个孩子确实比真正的木偶还听话,后来,他加入剧团,成了一个非常受观众欢迎的木偶明星。
童话中的木偶当然是经过夸张的艺术创作之后的一个典型形象,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受欢迎的木偶明星一般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常常为其制造生产出的听话、顺从、遵守纪律和规则的产品而满足自豪,却不知我们已有多少缺乏个性和独立性、失去灵性和活力的孩子。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推崇的是听话顺从的乖孩子,强调的是教育的整齐划一。为此我们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育方法,同样的评价标准,要求、衡量着智力、爱好、兴趣和经历、基础迥异的学生。
24、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材
一位聋女的父亲,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他本人也成了聋儿学校校长,并创建了“赏识教育去”。他这样说——
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在《幼儿才能开发》一书中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要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假如我们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那么,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材。”
为了唤起女儿生命中的无限潜能,我让她找到自己是天才的感觉。由于早期识字,女儿特别喜欢读书,如醉如痴,爱不释手。每当女儿因看书而耽误了吃饭睡觉时,我并未将书没收,而是无限激动地对女儿说:“天才儿童行为第一条就是看书津津有味,忘记了吃饭睡觉,你就符合第一条,你说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女儿眼睛一亮,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女儿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女儿8岁时,为强化女儿天才的感觉,我郑重地问女儿:“你想不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会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的孩子?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别说残疾孩子,就是健全孩子也没有人会背!你敢不敢背?”女儿干脆地回答:“好!”
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千辛万苦也未必能背得出来。而我是用“赏识教育法”,不断鼓励,不怕失败,让女儿感到快乐、陶醉、狂欢,把她的潜意识充分调动起来。我把一千位数编成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她一天背一百位,刚开始背一次需要二十分钟,到后来五分钟就够了。
背出小数点后一千位,创造了世界之最。生命的潜能令人叹为观止。我激动地对女儿说:“太了不起了!别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爸爸真是太高兴了!”
用这样的方法,使女儿在小学跳了两级;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奇迹出现后,我用这套方法培养了一批早慧聋童。接着又把这套方法让健全儿童分享,改变了成千上万孩子的命运。
《母亲给出的答案》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也不知道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的人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这样来搪塞儿子。然而,象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他去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后,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得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领悟:儿子曾是个普通的孩子,但最终成就了不一样的人生,只因为母亲给出的不一样的答案。你希望你的孩子也不一般吗,那你给孩子的答案是什么呢
故事一:远涉重洋的一封来函
武汉市鄱阳街的景明大楼建于1917年,是一座6层楼房。 在1997年也就是这座楼度过了漫漫80个春秋的一天,突然收到当年的设计事务所从远隔重洋的英国寄来的一份函件。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1917年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到期,如再使用为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80年,不要说设计者,就是施工人员恐怕也不在世了吧。竟然还有人为它操心,还在守着一份责任、 一份承诺。)
故事二:洗厕所出身的邮政大臣
一个少女到东京帝国酒店做服务员,这是她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但她万万没有想到上司安排她洗厕所!上司对她工作质量的要求特别高:必须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怎么办?是接受这个工作?还是另谋职业?一位先辈看到她的犹豫态度,不声不响地为她做了示范,当他把马桶洗得光洁如新时,他竟然从中舀了一碗水喝了下去!先辈对工作的态度,使她明白了什么是工作,什么是责任心,从此她漂亮地迈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并踏上了成功之路。自然,她所清洗的厕所,一向光洁如新,她也不止一次地喝过马桶里的水。几十年一瞬而过,如今她已是日本政府的邮政大臣。她的名字叫野田圣子。
(如果是你,你敢从你洗过的马桶中舀水喝吗?在工作中追求完美,这也是工作责任感的体现。)
故事三:负责任的人永远不嫌多
某公司要裁员,下岗名单公布了,有内勤部的小灿和小燕,规定1个月后离岗。那天,大伙看她俩都小心翼翼地,更不敢多说一句话。因为她俩的眼圈都红红的,这事摊到谁头上都难以接受。
第二天上班,小灿心里憋气,情绪仍然很激动,什么也干不下去,一会找同事哭诉,一会找主任伸冤,什么定盒饭、传送文件、收发信件这些她应该干的活,全扔在一边,别人只好替她干。而小燕呢,她也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难过归难过,离走还有1个月呢,工作总不能不做,于是她默默地打开电脑,拉开键盘,继续打文稿、通知。同事们知道她要下岗,不好意思再找她打字了。她特地和大家打招呼,主动揽活。她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反正也就这样了,不如好好干完这个月,以后想给你们干都没机会了。”于是,同事们又像从前一样,“小燕,把这个打出来,快点儿!”“小燕,快把这个传出去!”,小燕总是连声答应,手指飞快地点击着,辛勤地复印着,随叫随到,坚守着她的岗位,坚守着她的职责。1个月后,小灿如期下岗,而小燕却被从裁员的名单中删除,留了下来。主任当众宣布了老总的话:“小燕的岗位谁也无法代替,像小燕这样的员工公司永远也不会嫌多!”
(小灿走了,小燕怎么留下了?是强烈的工作责任意识给了小燕机会。)
美国黑人生活的历史和现状!
在美国历史上,各族裔集团在移民美国之初,往往是聚族而居,但一旦站稳脚跟,这种居
住上的界线就会被打破。而黑人却不同,从他们大批进入城市起,聚居的方式保持至今。据
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表明,60%以上的黑人生活在大城市,而且是高度聚居,
他们生活的社区内五分之三的人是黑人,社区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众所周知,黑人聚居
区在当今美国城市里是所谓的"问题街区",普遍存在着贫穷、失业、犯罪、单亲家庭等社
会问题。本文拟通过对黑人聚居区形成和现状的分析,阐述其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治理的出
路,黑人聚居区的治理也是美国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黑人聚居区的形成
黑人聚居区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1900-1940年:聚居区的出现。(2)1940-1970
年:聚居区的发展。(3)1970年至今:聚居区的恶化。
在1900年前,无论在北方的城市,还是在南方的城市,黑人与白人居住上的种族隔离不
是很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绝大部分的黑人生活在南方边远地区,1870年时这个数字是
80%,当时城市化率是极低的。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北方劳动力奇缺,南方农业
经济的衰弱,这两方面产生的"拉力"和"推力",使得大批黑人离开南方故土,前往北方
寻求更好的生活,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的结果是,1910年
至1920年间,57.2万黑人离开南方,1920年代是87.7万人,1930年代因大萧条的缘故,
人数略有下降,但也保持了47.3万人的势头。 大批黑人涌入北方大城市,除了寻求工作外,
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居住,黑人聚居区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在探讨黑人聚居区形成的原因上,美国学者尖锐地指出,黑人聚居区的形成不是简单的黑
人人数增加而造成的,而是能够接纳黑人的居住区越来越少的缘故。 换言之,就是白人对
黑人的种族歧视,直接导致了黑人聚居区的产生。白人首先采取的手段是暴力,1900-1920
年期间,在纽约、芝加哥等地均出现过种族骚乱,那些生活在非黑人区的黑人家庭的房屋被
毁,贸然进入白人区的黑人被打或枪击,甚至遭私刑。这样,黑人为了躲避种族灾难,逐步
形成了自己社区,这些社区被白人称为"黑带","黑城",甚至"黑鬼城"。随着黑人社区的
扩大,白人采取的方法也从单纯用暴力,到采取一些"合法"的隐蔽方法,如成立社区组织,
名为提高社区安全和房价,实际上是为了防止黑人搬入,维护种族界线,他们用罢买来威胁
卖房子给黑人的地产商,不光顾与黑人有商业来往的商店,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用"限制住
宅契约"来约束业主,业主必须声明,不出售或租借他们的房产给黑人,若违反,业主就会
被起诉,直到1948年最高法院判定"限制住宅契约"违法。
在1940年前,北方大城市较著名的黑人聚居区有洛杉矶的瓦茨区、纽约的哈莱姆、芝加
哥的南区等。南方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时间上落后于北方等原因,1940年以后黑人聚居区
才在南方城市中开始形成。
黑人聚居区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在1940年以后,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除了城
市人口急剧膨胀,房屋紧张外,联邦政府的政策在这个时期加速了黑人聚居区的发展,使得
规模更大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黑人聚居区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黑人再次离开南方边远地区,涌入大城市,20世纪40年代是170
万人,五十年代是150万人,60年代是140万人, 人数上超过了第一次黑人大迁徙。在1950
年至1970年的二十年间,黑人在芝加哥的人数比例从14%上升到33%,费城从18%上升为
34%,克里夫兰从16%上升为38%,底特律从14%上升为44%,1970年时纽瓦克的黑人比
例是54%,华盛顿是71%。 黑人人数的骤增,再加上因为参战,国内不少住房建设项目停
顿,战后大批军人复员,战后生育高峰期的到来,房屋紧张成为社会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就
是黑人,黑人聚居区拥挤不堪。
造成战后黑人聚居区发展的问题上,联邦政府的作用不可推卸。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政府资助的一些相关住房项目,明显带有种族歧视倾向;二是"城市更新运动"没有解决黑
人居住问题,而且使之更加严重化。
1933年政府成立"房主贷款公司"(Home Owner's Loan Corporation, 简称HOLC),目的
是保障城市居民得到合理的住房贷款。在40年代及50年代又相继成立联邦住房署(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 简称FHA)、退伍军人署(Veterans Administration, VA),FHA 和
VA在战后注入了数百万美元的贷款资金进入住宅业,推动了住宅业,尤其是郊区的快速发
展。在其贷款发放上,这两个机构沿袭"房主贷款公司"的将住宅区分为四类的做法,分类
决定了贷款的流向。黑人聚居区被划为第四类,为红色区,是"危险地带",基本得不到贷
款,而且FHA还公开声称,"为了使邻里保持稳定,有必要使房产继续为相同社会和种族等
级占有"。 如1934年-1960年间,黑人人口占40%的圣路易斯市与以白人为主的城外郊区
圣路易斯县相比,圣路易斯县获得的贷款总数近6倍于圣路易斯市。由于FHA等级划分的
权威性,也影响了私人贷款的流向,使得内城黑人聚居区资金流动缺乏,房地产市场买卖萧
条,房价下降,许多房屋陷入空置和遗弃的境地。
依《1949年住宅法》和《1954年住宅法》,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城市出现了"城市更
新运动",就是地方当局在联邦资金的帮助下,对城市进行改造,尤其是城市中心区或称为
内城的贫民窟。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应该是对黑人聚居区有利,但实际效果却是相反,当时
就有舆论批评"城市更新运动"就是仅仅意味着"黑人搬家"。 原因是,由于黑人聚居区大
多靠近市中心商业区,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开发商在这些地区进行商业用途的开发,
而不是改造成穷人尤其是黑人能够负担得起的住宅。以亚特兰大为例,因为清理邻近"中心
商业区"(CBD)的低收入社区房屋,使得大批居民失去住房,到1968年底,这些人中95%
是黑人, 而代之的是体育馆及一些商用建筑。此外,在"城市更新"中,往往是"推倒的
房屋永远比再造的多", 尽管1968年联邦政府三令五申,要求任何城市不得拆除更多的房
屋,而不建造新房屋,但还是造成了黑人聚居区人口膨胀,房屋短缺。
由于白人的抵抗,因贫民窟清理而失去房屋的黑人居民的再安置变得十分困难,出路只有
迁到远离CBD的业已存在的黑人聚居区去。还是以亚特兰大为例,60年代末新建及即将竣
工的低收入住宅区(公共住房)均坐落在城的西区和东南区,这些地区是传统的黑人聚居区。
而当时西区和东南区已经人满为患了,不能再接受居民了,此地的学校和市政设施也不堪重
压,亚特兰大的黑人领袖认为市政府的再安置项目就是再造黑人聚居区,呼吁应该在城的北
部和东北部(白人住宅区)建造低收入住宅,遭到白人的强烈的抵抗。"城市更新运动"对
于亚特兰大的黑人而言,结果就是人口高度密集,1967年时,该市88%的高密度地区是在
黑人聚居的西部和东南部,1959年时,黑人社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5.7%,所占土地是16.7%,
1965年人口为全市的43.5%。占地仅为22%,居住隔离指数也从1940年的87.4,发展到1950
年的91.5、1960年的93.5,名列全国第三,黑人聚居区的拥挤度4倍于白人社区,40%的
黑人居住在过于拥挤的住房中。
为了能在黑人聚居区内充分安置黑人,开发商也为了节约成本,公共住房向高层建筑发展,
如芝加哥的罗伯特*泰勒住宅区,长达2英里,跨4个街区,共28座16层塔楼,目前是美
国最穷的社区之一,而它的原址在40年代就是芝加哥传统的黑带地区。
由于黑人的高度集中,居住环境的恶劣,为60年代黑人的城市暴乱埋下了伏笔。
黑人聚居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在1970年以后,尽管美国经历了民权运动及经济繁荣,
但内城黑人聚居区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糟,而且由于黑人中产阶级开始离开内
城,黑人聚居区的阶级分化也开始出现。
20世纪60年代通过的三个民权法案,尤其是1968年的住宅法,给予了黑人自由择地而居
的权利,但由于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观念及经济原因(少数黑人中上阶级除外),黑人的绝
大多数还是生活在内城的聚居区,而且60%的黑人集中在全国30个大都市里。下表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种族歧视和偏见是黑人聚居区存在的根本原因。
望采纳
美国黑人生活的历史和现状是怎么样的?
如下:
历史上被欧洲殖民者劫运到美国的非洲黑人奴隶的后裔。又称非洲裔美国人。属尼格罗人种。其中2/3为黑白混血种人。通用英语。主要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部分人信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美国黑人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他们积极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屡立战功。对发展美国的经济文化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一直是美国农业的主要力量;在钢铁工业中黑人工人约占1/3,在汽车工业中约占半数;在音乐、文艺、体育方面;,黑人的成就更为显著。
美国黑人的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美洲沦为欧洲殖民地的时期。16~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非洲 (主要是西非、刚果和安哥拉 )劫运大批黑人奴隶到美洲 ,其中半数以上运入今美国境内,主要在南部诸州的棉花、甘蔗种植场和矿山当苦工,深受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残酷剥削和虐待。随着美国工业的发展,南方的黑人陆续迁往北方和西北方城市。1861~1865年南北战争后,虽然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度,但是黑人仍受种族歧视和压迫,美国黑人在政治、经济、教育、就业、居住等方面很难享受到与白人相同的待遇。他们处在美国社会的底层,时刻受到失业、贫病和死亡的威胁,因此,他们曾进行长期的反抗斗争,仅1968年的一次黑人抗暴斗争就席卷包括华盛顿在内的168个城市。
急求助!美国黑人的生活状况!!!
美国历史上,各族裔集团在移民美国之初,往往是聚族而居,但一旦站稳脚跟,这种居
住上的界线就会被打破。而黑人却不同,从他们大批进入城市起,聚居的方式保持至今。据
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表明,60%以上的黑人生活在大城市,而且是高度聚居,
他们生活的社区内五分之三的人是黑人,社区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众所周知,黑人聚居
区在当今美国城市里是所谓的"问题街区",普遍存在着贫穷、失业、犯罪、单亲家庭等社
会问题。本文拟通过对黑人聚居区形成和现状的分析,阐述其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治理的出
路,黑人聚居区的治理也是美国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黑人聚居区的形成
黑人聚居区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1900-1940年:聚居区的出现。(2)1940-1970
年:聚居区的发展。(3)1970年至今:聚居区的恶化。
在1900年前,无论在北方的城市,还是在南方的城市,黑人与白人居住上的种族隔离不
是很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绝大部分的黑人生活在南方边远地区,1870年时这个数字是
80%,当时城市化率是极低的。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北方劳动力奇缺,南方农业
经济的衰弱,这两方面产生的"拉力"和"推力",使得大批黑人离开南方故土,前往北方
寻求更好的生活,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的结果是,1910年
至1920年间,57.2万黑人离开南方,1920年代是87.7万人,1930年代因大萧条的缘故,
人数略有下降,但也保持了47.3万人的势头。 大批黑人涌入北方大城市,除了寻求工作外,
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居住,黑人聚居区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在探讨黑人聚居区形成的原因上,美国学者尖锐地指出,黑人聚居区的形成不是简单的黑
人人数增加而造成的,而是能够接纳黑人的居住区越来越少的缘故。 换言之,就是白人对
黑人的种族歧视,直接导致了黑人聚居区的产生。白人首先采取的手段是暴力,1900-1920
年期间,在纽约、芝加哥等地均出现过种族骚乱,那些生活在非黑人区的黑人家庭的房屋被
毁,贸然进入白人区的黑人被打或枪击,甚至遭私刑。这样,黑人为了躲避种族灾难,逐步
形成了自己社区,这些社区被白人称为"黑带","黑城",甚至"黑鬼城"。随着黑人社区的
扩大,白人采取的方法也从单纯用暴力,到采取一些"合法"的隐蔽方法,如成立社区组织,
名为提高社区安全和房价,实际上是为了防止黑人搬入,维护种族界线,他们用罢买来威胁
卖房子给黑人的地产商,不光顾与黑人有商业来往的商店,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用"限制住
宅契约"来约束业主,业主必须声明,不出售或租借他们的房产给黑人,若违反,业主就会
被起诉,直到1948年最高法院判定"限制住宅契约"违法。
在1940年前,北方大城市较著名的黑人聚居区有洛杉矶的瓦茨区、纽约的哈莱姆、芝加
哥的南区等。南方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时间上落后于北方等原因,1940年以后黑人聚居区
才在南方城市中开始形成。
黑人聚居区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在1940年以后,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除了城
市人口急剧膨胀,房屋紧张外,联邦政府的政策在这个时期加速了黑人聚居区的发展,使得
规模更大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黑人聚居区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黑人再次离开南方边远地区,涌入大城市,20世纪40年代是170
万人,五十年代是150万人,60年代是140万人, 人数上超过了第一次黑人大迁徙。在1950
年至1970年的二十年间,黑人在芝加哥的人数比例从14%上升到33%,费城从18%上升为
34%,克里夫兰从16%上升为38%,底特律从14%上升为44%,1970年时纽瓦克的黑人比
例是54%,华盛顿是71%。 黑人人数的骤增,再加上因为参战,国内不少住房建设项目停
顿,战后大批军人复员,战后生育高峰期的到来,房屋紧张成为社会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就
是黑人,黑人聚居区拥挤不堪。
造成战后黑人聚居区发展的问题上,联邦政府的作用不可推卸。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政府资助的一些相关住房项目,明显带有种族歧视倾向;二是"城市更新运动"没有解决黑
人居住问题,而且使之更加严重化。
1933年政府成立"房主贷款公司"(Home Owner's Loan Corporation, 简称HOLC),目的
是保障城市居民得到合理的住房贷款。在40年代及50年代又相继成立联邦住房署(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 简称FHA)、退伍军人署(Veterans Administration, VA),FHA 和
VA在战后注入了数百万美元的贷款资金进入住宅业,推动了住宅业,尤其是郊区的快速发
展。在其贷款发放上,这两个机构沿袭"房主贷款公司"的将住宅区分为四类的做法,分类
决定了贷款的流向。黑人聚居区被划为第四类,为红色区,是"危险地带",基本得不到贷
款,而且FHA还公开声称,"为了使邻里保持稳定,有必要使房产继续为相同社会和种族等
级占有"。 如1934年-1960年间,黑人人口占40%的圣路易斯市与以白人为主的城外郊区
圣路易斯县相比,圣路易斯县获得的贷款总数近6倍于圣路易斯市。由于FHA等级划分的
权威性,也影响了私人贷款的流向,使得内城黑人聚居区资金流动缺乏,房地产市场买卖萧
条,房价下降,许多房屋陷入空置和遗弃的境地。
依《1949年住宅法》和《1954年住宅法》,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城市出现了"城市更
新运动",就是地方当局在联邦资金的帮助下,对城市进行改造,尤其是城市中心区或称为
内城的贫民窟。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应该是对黑人聚居区有利,但实际效果却是相反,当时
就有舆论批评"城市更新运动"就是仅仅意味着"黑人搬家"。 原因是,由于黑人聚居区大
多靠近市中心商业区,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开发商在这些地区进行商业用途的开发,
而不是改造成穷人尤其是黑人能够负担得起的住宅。以亚特兰大为例,因为清理邻近"中心
商业区"(CBD)的低收入社区房屋,使得大批居民失去住房,到1968年底,这些人中95%
是黑人, 而代之的是体育馆及一些商用建筑。此外,在"城市更新"中,往往是"推倒的
房屋永远比再造的多", 尽管1968年联邦政府三令五申,要求任何城市不得拆除更多的房
屋,而不建造新房屋,但还是造成了黑人聚居区人口膨胀,房屋短缺。
由于白人的抵抗,因贫民窟清理而失去房屋的黑人居民的再安置变得十分困难,出路只有
迁到远离CBD的业已存在的黑人聚居区去。还是以亚特兰大为例,60年代末新建及即将竣
工的低收入住宅区(公共住房)均坐落在城的西区和东南区,这些地区是传统的黑人聚居区。
而当时西区和东南区已经人满为患了,不能再接受居民了,此地的学校和市政设施也不堪重
压,亚特兰大的黑人领袖认为市政府的再安置项目就是再造黑人聚居区,呼吁应该在城的北
部和东北部(白人住宅区)建造低收入住宅,遭到白人的强烈的抵抗。"城市更新运动"对
于亚特兰大的黑人而言,结果就是人口高度密集,1967年时,该市88%的高密度地区是在
黑人聚居的西部和东南部,1959年时,黑人社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5.7%,所占土地是16.7%,
1965年人口为全市的43.5%。占地仅为22%,居住隔离指数也从1940年的87.4,发展到1950
年的91.5、1960年的93.5,名列全国第三,黑人聚居区的拥挤度4倍于白人社区,40%的
黑人居住在过于拥挤的住房中。
为了能在黑人聚居区内充分安置黑人,开发商也为了节约成本,公共住房向高层建筑发展,
如芝加哥的罗伯特*泰勒住宅区,长达2英里,跨4个街区,共28座16层塔楼,目前是美
国最穷的社区之一,而它的原址在40年代就是芝加哥传统的黑带地区。
由于黑人的高度集中,居住环境的恶劣,为60年代黑人的城市暴乱埋下了伏笔。
黑人聚居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在1970年以后,尽管美国经历了民权运动及经济繁荣,
但内城黑人聚居区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糟,而且由于黑人中产阶级开始离开内
城,黑人聚居区的阶级分化也开始出现。
20世纪60年代通过的三个民权法案,尤其是1968年的住宅法,给予了黑人自由择地而居
的权利,但由于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观念及经济原因(少数黑人中上阶级除外),黑人的绝
大多数还是生活在内城的聚居区,而且60%的黑人集中在全国30个大都市里。下表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种族歧视和偏见是黑人聚居区存在的根本原因。
20061241
发布于 2022-07-02 19:28:10 回复
发布于 2022-07-02 12:01:05 回复
发布于 2022-07-02 17:57: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