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尖子生沉迷王者荣耀中考考砸,你因为玩农药耽误过什么?
我并没有因为农药而耽误过什么,最主要可能也是因为刚掉入坑里不久;其次是对它并非十分的热爱。但作为一款竞技类的游戏,不可否认它确实容易让人上瘾,而从标题来看,‘尖子生沉迷王者荣耀中考考砸’,其结果也是极其严重的。但就这个事件而言,我认为作为一名尖子生,本身应该有一定的自制力才对,但居然因为沉迷游戏而耽误学业,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刚开始接触这个游戏的前几天,确实会让人十分的上瘾,玩完一局又想继续;赢了想继续赢,尤其是打段位的时候;输了想赢回来,一种十分矛盾的心理,所以在此我说说我是怎么对待这个游戏吧。
刚放假前几天,每天在家里,基本就是拿着手机,开黑开黑!我最擅长的角色的鲁班七号——智商二百五,嘿嘿嘿嘿!然后一上去看到谁在线就邀请,但说实话,这样子的生活只要再过多几天,我就无法忍受了,每天都是在家玩玩玩,其实没什么意思,相比之下,朋友们该学习的学习,该兼职的兼职……因此,在这样的对比下,我确实无法忍受。如果你也想抑制一下对于这个游戏的沉迷,可以尝试如下几点:
①在上学前,就先把农药卸载了;上学期间,坚决不玩它。我平日基本就处于这个状态,上学就坚决不玩、不下载,直到放假,才重新下载回来闲时玩两局;
②如果假期期间不想沉迷它,就尝试制定一个合适的学习计划或者自己去找兼职做,不要让自己过于休闲。人一旦从过度紧张的状态下一下子放松下来,往往就会玩上几天,这样未尝不可,但一定要学会收放有度,玩几天了就要收好心,恢复正常的作息时间,否则一个假期过去了,你只能看到的是别人都收获满满,而自己除了玩就什么都没做了。尤其是作为学生而言,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有时候真的会额外珍惜这所剩无几的假期。你可以选择在家多陪陪父母,并学点技术活;你可以外出兼职或出去一趟旅游,但一个假期过去我希望你是有所收获的,而不是仅仅吃喝玩乐。保持良好的作息在什么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③最后一点,对于游戏的沉迷终归还是自制力不够,我也曾经非常的沉迷游戏,沉迷到父母直接把我的游戏机收走了,还一直在哭。但其实如果你有事在身,就不会对游戏有那么热衷了。所以,还是那句话,闲时也要保持着学习的心态,那样子就不至于沉迷游戏了。
尖子生玩王者荣耀严重影响到学习值得吗?
一年前的初二期末考试,刘女士的儿子小晨(化名)排名还靠前,某些学科还获得单科第一名的成绩,按照老师当时对小晨的评估,中考进入四星级高中最好的班级是没问题的;如今几十分的差距,不但进不了最好的班级,就连四星级高中门槛都进不了。
“如果他努力了或没发挥好,我也没有任何遗憾和怨言,但是最近半年来沉迷‘王者荣耀’,课都不上,真令人痛心,因一款游戏影响人生的重要选择,太不值得了。”刘女士时常向关心小晨成绩的亲友这么说。
个案
手游引发家庭“内战”
砸手机断网,每次输的都是家长;孩子叹息“中毒”太深无力摆脱
就在去年下半年,进入初三的小晨开始动辄要手机玩,主要是玩“王者荣耀”游戏。看到他睡觉越来越晚,起床越来越迟,时常到了凌晨,应该完成的作业还没有完成,夫妻俩接连被老师喊到学校谈话。和许多家长一样,砸手机、断网,但是这些简单粗暴的手段越来越显得拙劣,每砸一部手机之后的“议和”,就会付出更多的“赔款”。因为儿子采取旷课、离家出走甚至更极端的言语威胁进行抗拒。面对极端的威胁,夫妻俩无力抗拒,在即将中考的一学期,儿子经常不去上课,甚至到最后还以不参加中考胁迫父母不要干扰他玩游戏。
起初,刘女士夫妇以为这只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渐渐地他们才知道是游戏上瘾。他们曾与小晨及其同学谈心,获知小晨班级里有半数人一阵风似地在玩王者荣耀,有男生有女士,并且建有QQ群。有一次儿子因游戏级别比较低被同学刺激和嘲笑,苦练级别沉迷其中毁了学业。
有时看到儿子面部表情扭曲,觉得妈妈不如游戏,刘女士就觉得很难过。她觉得小晨最大变化是性情,吐露心里话越来越少。他很犟,认为玩游戏和学习好坏无关。依刘女士判断,小晨对自己玩游戏影响学业也认可过,只是“中毒”太深,他没有足够的毅力从游戏中跳出来安心学习。
临近中考,小晨也同意把手机交给父母,而且流露出“后悔也没有用了”的伤感,在感到压力大时也会说,要是有手机玩就没有烦恼了。每次,小晨把手机交给父母没几天就会想各种办法再要回去,一次次约法三章,一次次毁约。
刘女士时常向关心小晨成绩的亲友说,孩子“因一款游戏影响人生的重要选择,太不值得了。”亲友们也会安慰她,不要怪“王者荣耀”,没有这款游戏,或许也有别的游戏让他上瘾,或许他不是一块读书的料,根源是没有耐心学习了,被别人比下去了,所以用游戏麻痹自己。
班主任有话说
孩子们觉得不玩“王者” 好像就脱离时代
班主任说,王者荣耀游戏在中小学生当中很风靡,不论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会玩,好像不玩这款游戏就脱离时代似的。
班主任坦言,她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也玩这款游戏,原因是从小耳濡目染,孩子父亲热爱游戏。不过她是严格控制儿子玩游戏时间,每天只准玩5-10分钟,而且是在作业完成的情况下。她的班级里一名女生期中成绩是全区第一名,最近也向家长要手机玩王者荣耀。家长向班主任咨询时说,女儿要求有一部手机的理由写满了A4纸,要不要给?班主任提醒家长尽量不要给,因为不少学生沉迷游戏,成绩没达到该达到的水平。
沉迷游戏
主要是缺乏好的课外活动
如今的孩子生活的环境和1980年代之前的孩子是有区别的,如今的孩子没有好的游戏伙伴和项目,更多的孩子宅在家里容易沉迷游戏、电视或者上网。如果有更好的活动吸引他们参与,那么沉迷游戏的现象要少很多。所以,她一直主张老师和家长配合组织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培养孩子做家务以及体育锻炼。
暑期学校发出了暑期生活指南,她要求每个学生家长配合,每周家长要向她报告孩子一周内的情况,除了学习和文艺方面的培养,她还鼓励学生家长培养学生更多的生活兴趣。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生活多姿多彩,不要沉迷网络、游戏。
现在有了防沉迷设置,家长可以随时监控孩子的游戏时间 ,和孩子一起面对,想办法让孩子脱离沉迷专心学习一定能跟上去,考一个好的大学一定没有问题。
儿子沉迷王者荣耀,成绩下滑怎么办
人民日报发文指责“王者荣耀”,向社会释放负能量,影响孩子的健康。“王者荣耀”被推上风口浪尖。
一直以来,关于游戏和孩子的纠缠,从来没有停止过。无数家长都把矛头对准过游戏,说游戏害了我的孩子,以前全班前列,现在成绩下滑,全班倒数。
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游戏是毒品、是精神鸦片吗?游戏真的会严重危害孩子的未来吗?
我们今天想来聊一聊游戏。当孩子沉迷游戏,他在沉迷什么?当家长过度害怕游戏,我们又在害怕什么?
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们沉迷手机的样子,那种表情是我们一直渴望从孩子身上得到的——他们一点点都不舍得给我们。(一个学校老师的文章)
为什么游戏会让父母会觉得很排斥,甚至于非常不知所措?
有研究调查了2002个8~18岁的孩子,在2009年,有84%的受访学生在家里上网,1999年只有10%。
同时调查表明,电子游戏也从1999年的每天26分钟,增加到了2009年的1个多小时。手机游戏的比重也在一直增加。
这说明,游戏其实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那么,游戏为什么会吸引孩子?
很强的回应性,满足孩子的内心渴望
几乎所有的游戏,哪怕是低龄游戏,都有很强的回应性。不管你做任何的操作,它总是有反应的。这一点,就跟现在很多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出现一种疏离的状态,有那么一点关系。
你想象一下,比如说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儿玩汤姆猫(就是很久以前流行的那个APP,你跟它讲个话它会模仿出来的那种)。他不管跟这个游戏讲什么,这个游戏永远都是会去重复他和回应他。
这种状态,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渴望的状态,如果他在自己的家中得不到这种感觉,游戏恰恰能满足他。
但是,这一点也非常悲哀——孩子要从游戏当中去体验这种回应感,而家庭无法给予他。
很多父母沉浸在自己的手机里,当一些孩子试图跟父母沟通,但得不到回应。而游戏这种虚拟世界,不管他做什么都是能得到一个回应的感觉,会让他感觉很好。这一点非常吸引孩子。
体验掌控感和控制感
对于孩子来说,玩游戏时,他能体验到一种掌控感和控制感。
很多小孩儿自己的家庭当中,是被父母严严的控制住的,换句话说他没有能够有足够多的自由,或者说足够多的能力去影响一些事情。
但是,在游戏当中你看只要你练级练得厉害,装备买得强,组的战队厉害,你始终是有办法去让自己体验到一种很成功的感觉。
这种,因为我做了一些什么,而取得某种成就的掌控感对于孩子来说也很诱惑。
如果一个孩子,他在现实生活当中没有其他的渠道去体验这样的一种掌控感,比如,有的孩子到了很大,连每天穿什么衣服都不能做主;或者说他每天在家里面,总是被告诉说,你要做这个,你要做那个,在一些很基本的事情上都是父母来做主的话,那这种掌控感跟容易把孩子吸引到游戏当中去。
得到成就感,弥补现实的失落
更显而易见的,就是孩子可以从游戏中得到成就感。
成就感是指,练级练到一定的程度,或者通关了、或者得分高了、或者说你把一个人物养成到某个阶段了,这一种成就感可能是对一些孩子来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少得到的。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看到一些,就是在学校里面成绩平平,没有什么特色的孩子往往是非常容易迷恋游戏的。
因为对他们来说,如果在现实社会当中很难体验到那种自我成就感的话,在游戏当中经常可以对这一部分去进行一个弥补。
但是这种弥补背后也都是有各种各样的代价的。
找到归属感,心理上的安慰剂
归属感主要是指现在游戏的一种社交属性,它能帮助你和一群非常认同共同一个东西的人走到一起。
比如说很多年前那个《魔兽》非常流行的时候,这种《魔兽》的很多部落,或者说《魔兽》的很多玩家群体,帮助很多“宅男”其实是建立起了一些线下的友谊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时候这种现实和线下的东西是会打通的。
他们中一些,可能平时在社交上面有困难的人,在游戏当中可能能够更好与他人产生一种虚拟的联结。
而这种虚拟的联结至少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剂。
同时,因为玩游戏很大一个群体都是青春期。
青春期的心理属性,本身就是在琢磨这个“我是谁”这个问题,所以像同伴去认同,是这个青春期很重要的一种心理发展的过程。
——比如说你在的班级里面大部分人都染发,你可能想说我是不是应该也去染个头发。
那么当一个班级里面,大部分人都在谈论一款游戏的时候,这种同伴的压力和来自于对于同伴认同的渴望,可能会很容易驱使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去做这么一个选择。
释放现实中,压抑的攻击性
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他们可以在游戏中去释放那些对现实的不满,去释放攻击性。
因为游戏最早在日本兴起的时候,是日本的经济大箫条时期。当时的很多孩子,或者说年轻人,对一些现状非常的不满意,但是自己有无力去改变它。
他们就想退缩回一个游戏时间,退缩回一个虚拟时间,自己跟自己玩儿的感觉一样。
通过游戏,释放了很多对于比如说社会的一些不满,这种不满包括了对家庭,对学校这种。
假如说,你看到一些小孩,他在游戏当中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特别强悍或者霸气的昵称,但其实他在生活当中,是一个非常文质彬彬,甚至弱小的人。
还有一些孩子,我知道在玩儿游戏的时候,会把那些自己要去打的敌人假想成是自己身边很讨厌的人——可能是某个欺负他的同学,可能是某个特别不好的老师,或者某一个特别控制他的家长。
所以,你可以看到这种游戏当中去释放对于这种现实的不满,包括对于攻击性的这一部分,也是非常强烈的。
低成本的自娱自乐
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很多钱,很多时候游戏在金钱这部分,它的入门的门槛很低。
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吸引的一点:我不需要从爸妈这里要太多的钱,我就能让自己很开心。
以上我所说的这些吸引孩子的点,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都可能是优点。
比如说:低成本,回应感、掌控感、成就感、归属感,包括对于现实的不满,攻击性的释放,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我觉得对于他们的身心好像也是一件好事儿。
但是这种好事儿背后,我们也得看到它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只是一点时间内的一个安慰剂。
怎样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游戏上瘾?
游戏其实只是这个时代很正常的一个存在。
一个孩子,只是在玩游戏,还是过度沉迷游戏。从以下这四个点去判断,如果这四个点都没有出现的话,我还是会觉得家长不用过度干涉。
社会功能是否受损
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这个孩子的功能性有没有受损。
这是指,一个孩子玩游戏,但是他学习还是很好,社交功能还是很好,包括身体功能也很好。他还是在锻炼身体,按时吃饭,按时睡觉。那这种情况你根本不用太担心。
所以,社会功能性是否受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
如果一个孩子他玩游戏,即使看上去玩得比较多,但是功能性没有太大受损的话,父母暂时可以不用太担心。
人际关系是否受影响
要重点观察,孩子在玩游戏之后,他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是否是和谐的?这个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和家长之间的,他和同学之间的,还有他和老师之间的。
也许有些孩子的功能性没有受损,但是你会发现他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说,他开始变得非常得暴躁、易怒,或者他开始变得很不耐心,开始变得特别得忤逆,不过这些也是青春期的本身的一些特质。
但是,也需要区分,究竟这些是游戏带来的,还是因为青春期他本身的特质。
如果围绕着游戏这个过程本身,产生了很多冲突的话,说明某种程度上,游戏成为了家庭或者其他关系中,张力和冲突的载体。这个时候就是去审视这些关系的时候。
是否发展了不良癖好
第三个判断标准就是,是否因为玩游戏发展出了一些不良的癖好。
这个主要是指,比如说有的小孩,他因为玩游戏而开始熬夜,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或者有的小孩,他因为玩游戏发展出了偷钱买装备的习惯。
这些不良的癖好的产生,也是一种非常糟糕,需要被注意的状态。
作息或性情突变
第四点就是,孩子是否出现了一种作息、还有性情上的一个突变的状态。
比如,孩子是不是现在早上起不来,饭都不吃,包括性情大变,讲话很不耐烦,或者说把自己包裹起来,用很沉默的状态去进行回应。
这些都是需要被注意的状态。
最后,我们说说面对游戏,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要谈的第一点就是小孩儿沉迷于游戏,很多时候家长会归因于游戏本身。但是没有看到,玩游戏可能是一个结果。
游戏可能只是个“替罪羔羊”
有些时候游戏本身是一个“替罪羔羊”,它反映的是亲子关系当中,本身就结下的一些“梁子”。
就好像现在有好多人说,二胎家庭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我说二胎家庭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如果造成了问题那一定是这个家庭本身有问题。
我们通过游戏能看到,孩子在关系当中所承受的,都是怎样在虚拟世界当中被满足。
所以当家长在思考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第一是要关起门去反思一下,在自己和孩子的这种亲子关系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压力或者状况是需要去面对的。
这里是说,当孩子已经沉迷于游戏,或者说成瘾于游戏的时候,父母要去思考的一点。如果孩子只是玩儿,但是不符合刚才讲的那些上瘾的标准,我觉得父母大可不必太过焦虑。
抓住孩子对“够酷”的需求
第二点,建议父母适当的去了解一些游戏行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一些语境。
因为青春期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态,就是我得做一些和爸妈和老师不一样的事情,不允许的事情才够酷,对不对?
那换句话说,从一个稍微狡猾一点的角度,如果一件事情爸妈跟老师自己也做得挺来劲的,一个小孩儿他可能就觉得没兴趣了。他就觉得这个不够酷,好像连我爸妈都做的事情,我就觉得很没劲。
所以,当一个爸妈对于游戏持一个比较中立、温和的态度,而不是把他当敌人的话,有些小孩儿他自动就觉得这事儿也就这样。
最好去了解一下,游戏的行业发展和年轻人的语境。包括如何去帮助孩子去选择相对适合的一些游戏。
其实,网络游戏也分很多种,这个网上可能有几百万款游戏。有些游戏非常益智,而有些游戏除了宣扬暴力和色情,骗装备的钱之外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处。
怎么帮助孩子去鉴别这些游戏,也是父母去做的一个功课。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在玩游戏这件事情上,需要把制定规则的权利去交给孩子,然后把监督执行的功能去留给自己。
有些孩子玩游戏,爸妈难免会担心说孩子沉溺。我觉得与其把担心闷在心里,不如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跟孩子聊的姿态,可以是:你玩游戏我并不会反对,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自己去制定一个规则,去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来说,他怎么玩游戏。
但是,这个规则需要让孩子自己去制定。不然他就变成了父母的一种高压政策。自我管理的感觉,是给予孩子一种自我效能感和自律的感觉。这种自由度是不一样的。
监督执行也是父母需要去看到的一个边界。
就是,当这些规则被制定出来之后,去监督他从始到终的执行,这个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认识游戏背后的东西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个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
现在网上也有很多学者或者文章在讨论说,游戏究竟为什么会让人成瘾,或者说设计游戏的时候究竟有哪些元素是吸引人的。
父母和孩子完全可以去讨论这些内容,就相当于你去解剖这个游戏的过程,也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说不定,以后他长大真的会去变成一个游戏设计师呢。
家长完全可以在有引导的状况下,和孩子一起去看这些。用一个非常理智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于游戏更加健康的态度。
这就再次回归到刚才讲的,游戏行业它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就和流行音乐会在八十年代的时候进入中国一样,这是在一定的时代必然会出现的一个产物。
既然不可逆转,我觉得去认识它、了解它可能是更好的一种方式。
从游戏中学习做一个有趣的人
第五点就是家长可以从游戏当中学到什么。
在一个家庭当中进行这种游戏化的思考,我觉得也是父母可以去学习和借鉴的。
比如说,当一个希望孩子他在学业上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你怎样通过一种游戏化的设置能让他感觉到更多的成就感,或者说在你们的一个沟通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游戏化的元素,让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依旧觉得你是一个有趣的人。我觉得这些都是一些非常好的思考方向。
当孩子游戏成瘾时,请正确对待Ta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如果孩子已经对游戏成瘾,有必要的话要求助专业人士,比如说一些家庭治疗师,或者一些个人的心理咨询师。
而不是像杨永信这样,通过电击或者非常粗暴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的网瘾治疗。
回到刚才讲的第一点,玩游戏未必是一个归因,它可能是一个结果。它反映的是这个家庭当中,本身就需要被处理的一些情结,一些动力。所以这一部分家长的即使求助对于孩子和整个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
发布于 2022-07-01 17:58: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