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贵金属地租占比-国际贵金属租赁在哪里进行

文章简介:

《国富论》第十一章土地地租论里说地租高低是商品价格高低的结果如何理解?

商品价格高低是供求关系影响的结果。不妨把土地看成一种商品。地租的供求关系就是商品价格高低。望采纳

《国富论》中的地租高低与什么有关?

工资和利润的高低是价格高低的原因,而地租的高低却价格高低的结果.因为价值决定价格.使用价值是价值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付出在多的人类劳动也不会形成价值.[详请见国富论第二十三节]

《国富论》中我有一段话不是很理解

在《国富论》中,亚当 史密斯(1723-1790)在“征税原则”中第一次阐述: Quoted from "每个国家的雇佣者都应当倾尽全力地作出贡献和支持政府。即,成比例且合法地享有他们的利益。一个经济强国,政府给于每个人的开支就像是许多人共同拥有一份巨额财产,而他们的财产分配应该是根据相对应的投入比例来执行的。" 《国富论》在1776年首次出版,原文引自第777-778页 1937年版本 Thanks very much indeed!!!!!!!!!!!!!! 参考资料:Economist

看不懂《国富论》~

两种解读

郎咸平:

我跟大家讲国富论很多人都看过我打保票很多人都看不懂。你知道为什么看不懂吗,因为你不了解前面这一段。如果你不了解欧洲这一段悲惨的历史啊,你就想像不到如何让一个国家富强。如何能够让这个所谓的信托责任呢能够重新控制这个国家,能够让国家为老百姓所控制,而不是为权贵阶级所控制。这是这本书的精英所在,如何创造出了伟大最大财富的国家。那就是国富论的精神所在,一个新的法制,他就是这么一个思维,他的思维书里讲的很爱魅,他讲到了平等、民意等等的问题。可是整个思维,在英国政府里面呢,从英皇享利二世他的皇家**院认真的研究他的思想。能够把这个民间的思维呢成为主导国家政策发展的方向。这是皇家法院一直努力做的事情,所以到了1873年到1875年英国皇家法院完成了普通法以及平等法的合并,简称普通法。

张五常:

史密斯看世界是这样的。社会的经济局限与环境迫使人自私,而人的自私行为到头来又使社会的环境及制度有所改变。二者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人因为环境不同或知识、经验不同而有所改变,社会的体制就跟着演变,而因为自私永远被逼着存在,人的行为就会因为体制环境不同而改变了。

亚当·斯密《国富论》简介/主要内容/讲了什么

亚当斯密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此书共分为五篇,总计三十二个章节,分别讨论了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政治经济学体系和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全书基本涵盖了古典经济学派所讨论的所有问题,并对各个问题进行了最基本的理论阐述,对后世经济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书中,斯密首先阐述了他的劳动价值论。他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节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的物品。而劳动的生产率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是什么比例。不论一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

紧接着又论述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他认为分工有以下的好处: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劳动置换的时间减少;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当论及分工产生的原因时,斯密认为劳动或者说职业的差异并不是分工产生的原因,而是分工所带来的结果。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是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至于交换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主要源于人们的利己心,希望把自己不用的物品去换取别人的,对自己有用的物品。既然有了交换,那么就必须有交换的媒介。这时斯密介绍了各种交换媒介,如牲畜、贝壳、烟草、鞣皮等,当然还有贵金属。那么这些媒介与交换物之间的交换价值比例是如何确定的呢?斯密把这个问题分成三点进行阐述: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即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什么情况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换言之,使商品市场价格或实际价格,有时不能与其自然价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在《国富论》中,有读者为其内容分为七个方面,值得一读。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2.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分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这是正在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3.劳动价值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4.反对殖民地政策。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所以对于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表示反对。在他看来亚当·斯密简介,对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

5.主张“自由放任”。亚当·斯密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

6. *** 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于 *** 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亚当·斯密简介, *** 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 *** 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7.教育的重要。亚当·斯密认为教育社会底层民众,国家虽得不到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总比让民众无知识,不受教育的好。他指出,在自由国家, *** 安定主要靠有力的舆论,因此,公众教育程度愈高,受教育愈多,越有公正的判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 *** 对于教育的推动,实不可稍有疏忽和闪失。

我认为,亚当斯密在书中也表达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在劳动中,要确定两个不同的劳动量的比例,往往很困难。两种不同工作所费去的时间,往往不是决定这比例的唯一因素,它们的不同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也须加以考虑。一个钟头的困难工作,比一个钟头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劳动量;需要十年学习的工作做一小时,比普通业务做一月所含劳动量也可能较多。但是,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的准确尺度不容易找到。诚然,在交换不同劳动的不同生产物时,通常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上述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但在进行这种交换时,不是按任何准确尺度来作调整,而是通过市场上议价来作大体上两不相亏的调整。这虽不很准确,但对日常买卖也就够了。

通过这么多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国富论》中的不少论点跟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极为相似。不仅是这些,《资本论》中的很多其他的观点也可以在《国富论》中追根溯源。

亚当斯密渊博的知识和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绝对能让任何人折服。它涉及到劳动价值理论、分工理论、货币及价格的解释,以及利润、工资、地租、资本、税收、贸易等等的分析。再看书中提到的行业,从英格兰的制造业、到苏格兰的牧业,到印度的种植业,到北美的金银矿业,还有海上运输业、造船业、农业、建筑业,林林种种。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社会的现象,如 *** 的法令、贸易的限制、工会、垄断等等。斯密在阐释自己的推断的时候,总会旁征博引,让读者不得不信服。

斯密的推断从实践的观察中来,往往一句话就能点明背后的规律,而又给人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试举一例,“什么东西增加了生产食物的土地的产出力,它就不仅增加了被改良土地的价值,而且也给许多其他土地的生产物创造了新的需求,从而使其他土地的价值也增加了。”这句简短的话一下子就点出了市场的多个规律。


原文链接:https://211585.com/34932.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3-03-23 15:53:57  回复
,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3-03-23 17:55:04  回复
,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在《国富论》中,有读者为其内容分为七个方面,值得一读。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3-03-23 16:06:43  回复
对自己有用的物品。既然有了交换,那么就必须有交换的媒介。这时斯密介绍了各种交换媒介,如牲畜、贝壳、烟草、鞣皮等,当然还有贵金属。那么这些媒介与交换物之间的交换价值比例是如何确定的呢?斯密把这个问题分成三点进行阐述: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即构成一切商品真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3-03-23 13:27:01  回复
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