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融资额近五年-碳中和 融资

文章简介:

上燃动力成立二十载 长城氢能事业蓬勃发展

为庆祝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暨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简称“上燃动力”)成立20周年,12月14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促进中心、上海长三角氢能科技研究院、嘉定氢能港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氢能廿年 燃动未来”2021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

悠悠二十载,上燃动力羽翼渐丰,以厚积薄发之势让世界的目光聚集。活动当天,长城未势能源董事长张天羽、副总裁张焰峰、副总裁解超朋等企业高层,以及来自政府、行业机构和氢能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及媒体大咖,共同探讨氢能发展愿景。

当日,长城未势能源宣布完成了总融资额为9亿元的A轮融资,长城未势能源旗下上燃动力发布了“超越—神州200”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70MPa多功能集成减压阀组“岩竹”系列等重磅产品,并聚焦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和多领域深层合作,以“新产品、新技术、新形象、新未来”全维开启新纪元,以“王者”之势领跑氢能未来。

超越1号二十载 上燃动力再出发

2001年,伴随着国家“863”电动汽车计划启动,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大技术路线从此诞生。

2001年12月14日,上燃动力在各界领导人和行业专家的支持下正式成立。2003年,上燃动力首款产品超越1号燃料电池汽车系统的研制成功,对于中国氢能产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8年6月,长城建成并运行国内首座氢能技术中心,同年7月完成了对上燃动力的全资控股。2019年4月,长城整合旗下氢能资源,成立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独立市场化运营之路,并且在这条路上锲而不舍地耕耘着。

如今,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以及节能减排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长城从团队、研发中心、产业链核心技术布局和技术储备等几个方面层层推进,为氢能战略落地做足了准备。

2021年3月,长城未势能源发布氢能战略,建立国际级“研—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随之发布了国际领先的车规级“氢动力系统”全场景解决方案—氢柠技术;8月,完成了全球首个100辆49吨氢能重卡项目的落地投运,并在之后成功加入了北京、上海等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9月,完全自研的全新高性能膜电极实现量产,加速了膜电极国产化进程,高效促进了燃料电池技术规模化应用。

“超越—神州200”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重磅亮相

在上燃动力成立二十周年之际,长城未势能源交出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长城未势能源旗下上燃动力携带第四代产品——“超越—神州200”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重磅亮相。超越—神州200发动机额定功率达到200kW,质量功率密度760W/kg,最高效率达到60%,寿命超15000小时。通过创新的“混动”氢循环技术(HHM—Hybrid Hydrogen Module),与单泵方案相比全线拉满功率范围,实现1%-100%无界限突破,未来能够大幅降低系统氢耗,实现10%续航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继2003年超越1号燃料电池汽车系统研制成功后,历经第二代、第三代的成长和锤炼,如今的第四代产品,在进化中愈发成熟。

200kW燃料电池系统,超越—神州200

此外,其它产品研发也取得了突破,长城未势能源更站稳了行业领先地位。全新一代的氢魔盒,系统可靠性相比上一代产品显著提升,带领行业燃料电池系统向轻量化、高集成度、高能量密度加速迈进。

行业领先的燃料电池智慧检测技术——“诺德(NODS)云医生”,兼具高功率、长寿命、耐候性等市场竞争优势,更加适配长途及重载应用领域,可实现不同工况全场景覆盖。

基于氢安全管理策略及同轴多级减压技术,长城未势能源同步推出了中国首款获得第三方权威认证的70MPa多功能集成减压阀组“岩竹”系列产品,稳定输出压力达到0.5MPa-2MPa,全寿命出口压力波动±20%,相较于国际市场主流产品,减压比更宽、稳定性更高。目前,该产品已具备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配套能力。每一项成果的发布,都代表着一次成长、一次突破。

“多场景”项目签约落地 助力氢能生态建设

除了在产品、技术上建树颇多,长城未势能源一直坚持创新合作模式,努力寻求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此外,长城未势能源还坚持产品为王,向上探索核心材料联合合作模式,向下利用示范运营进行产品应用迭代升级,整合内外部产业链最优质资源。

活动当日,长城未势能源聚焦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多领域深层合作,积极拓展氢能多元化应用场景,在房地产、物流、钢铁、船舶等领域均与多家知名企业确立了合作关系并进行了签约。

不难看出,这些签约项目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长城未势能源国际级“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是息息相关的。由此,未势能源将继续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构建氢能全场景、全领域生态建设,进一步提升长城汽车自主产品研制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零碳货运、零碳建筑、零碳船舶三大场景签约

A轮融资勇破两项纪录 投后估值突破40亿大关

长城未势能源在氢能领域的发展和进步,铸就了越来越多的自研成果。而基于长城未势能源的优异表现和前瞻规划,行业和市场给予了高度的认可。

长城未势能源已经完成了A轮融资,总融资额9亿元,投后估值更是突破了40亿大关,刷新了中国氢燃料电池企业A轮融资规模与估值水平两项纪录,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与此同时,长城未势能源目前也已同步启动了B轮融资计划,IPO合规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之中。

未来,长城未势能源将再投入30亿元用于氢能领域研发,以达到万套产能规模。同时,还将汇聚来自欧美日等多国超十年氢能技术研发经验的外籍专家,打造国内最大的氢能技术研发团队,在“四国五地”全球化研发体系下,为突破氢能核心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未势能源A轮融资签约仪式

未来,随着更多重磅技术、产品落地,长城未势能源将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姿态,持续构建氢能产业生态新格局,更加努力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氢动力综合解决方案,加速产品落地,助力我国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长城也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全面开放平台技术,共享产品与服务,站好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哨岗,为中国氢能时代的到来贡献自己不竭的力量。

碳中和概念股是什么意思?

据投看看所知,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而达到“中和”的目标。我国提出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概念股,就是与碳排放限值相关的股票。从行业领域来看,碳中和”概念的主要是指“能源”和“环保”板块:

1、环境保护类个股。环境治理权重股包括:格林美、怡球资源、华宏科技、先河环保、高能环境、聚光科技、旺能环境、三聚环保、浙富控股、瀚蓝环境等,以上10只股票合计占比25.06%。从成分股特征来看,都比较符合“碳中和”概念。

2、能源电力股。当前,中国电力和供热部门的占比逾50%,而将该部分的输出分配到终端部门后,制造和建筑部门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源头。相关个股包括,深圳能源、节能风电、桂冠电力、乐山电力、神马电力、上海电力、西昌电力、中国西电、平高电气、国电南瑞、国电南自、南网能源、闽东电力等。当然其中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光伏、有色金属板块个股。

蜂巢能源百亿融资的背后

撰文 / 钱亚光

编辑 / 刘宝华

设计 / 师瑜超

题图 / 朱英杰

7月30日,工信部发文称:“2021年上半年,在‘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引领下,全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实现快速增长,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不断提高,光储一体化趋势明显,投融资市场活跃,产业发展趋势整体向好。”

据研究机构梳理,上半年骨干企业公布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投资项目近百个,总投资金额超过4900亿元。同时,宁德时代破万亿市值,无钴电池量产下线、电池专利争端、钠离子电池官宣等消息,让动力电池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工信部发文同日,蜂巢能源B轮融资交割仪式在江苏常州举行,融资总额达102.8亿元人民币。本轮融资由中银投领投,国家 科技 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碧桂园创投、深创投、建信投资、IDG、三一重工、小米集团、湖州海松、华兴资本等,国投招商、九智资本等跟投。

截止目前,蜂巢能源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2020年4月,蜂巢能源完成10亿元融资,投资方是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21年2月25日,蜂巢能源完成35亿元A轮融资,中银投、国投招商联合领投。

三次融资之后,蜂巢能源估值大约为362.8亿元,股东增至50个,长城控股所持股比已从64.8%下降至46%。众多股东的参与,让公司实现了资本多元化,利于其充分融入市场竞争,开发外部客户,让蜂巢能源快速转向独立供应商。本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新技术研发和新工厂建设。

蜂巢能源的前身是长城 汽车 动力电池事业部,自2012年起开展电芯预研工作,2018年2月独立为蜂巢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车规级动力电池原材料制造、研发、试验、制造、组装、销售于一身的第三方OEM供应商。

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蜂巢能源自2020年4月开始装车配套,8月就进入了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的TOP20,2020年蜂巢能源装车量为484.90MWh,国内排名第13位,市占率0.78%。今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为0.84 GWh,升至第7位,市场占比1.6%,销售收入15.45亿元,同比增长350%。

独立不到3年,蜂巢能源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动力电池赛道上的“新黑马”,并成为备受资本追捧的“宠儿”。投资者到底看中它的什么特质?

其实原因很简单,现在投资就要投未来,要看被投者在不在正确的跑道上,有没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蜂巢能源凭借自身强劲技术实力,展现了不断创新的思路和技术,让业内看到动力电池在安全和成本控制上的更多可能性,并在客户结构、产能供给、供应链安全、产品竞争力等环节,做好了前瞻性布局。

随着整个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迅速发展,客户配套的陆续展开,蜂巢能源通过技术先进性和产能规模化形成的竞争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材料创新,多管齐下

现在车企对动力电池特性也有了多元化需求,比如高能量密度、高倍率快充能力、低成本、高安全性,而电池的化学体系和综合设计就是在这些特性之间进行博弈。而动力电池的创新,其实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材料,二是工艺。

在产品研发方面,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透露了两条策略:第一,投入很多资源,去做并行开发,以确保企业能看准路线;第二,抓主流,虽然存在很多技术路线,但有的未来五年也不会成为主流,那就抓主要矛盾,先集中扩产。

目前来看,蜂巢能源很好地贯彻了既定策略,在磷酸铁锂、三元中镍、无钴电池、固态电池等方向上都有布局,其中无钴电池是公司的特色,也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而在电池形态上,方形、软包和圆柱全覆盖,而且所有产品都有很大的确定需求。

到明年,在蜂巢能源产品中,可能40%是磷酸铁锂电池,40%-45%是三元锂电池,剩下的15%左右是无钴电池。再往后,无钴电池的比例会继续上升。

在无钴电池方面,蜂巢能源采用了二元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并引入阳离子掺杂和单晶技术,解决缺少钴元素情况下的电池结构稳定性问题,比三元锂电池更安全、循环寿命也更长,比磷酸铁锂能量密度更高、成本比同级别三元锂电池有明显下降。

目前量产下线的单晶层状结构无钴电池能量密度为240wh/kg,容量为115Ah-MEB的产品,循环寿命 2500次。新产品还通过了150 的热箱测试和140%SOC的过充测试,拥有 GB / IEC62660 / UL2580/ UN38.3等多项标准认证。

2021年7月16日,蜂巢能源在江苏举行了首款无钴电池量产下线仪式。其常州工厂规划了年产2万吨的无钴材料产能,配套无钴电池的新车型欧拉樱桃猫即将投放市场。

在三元锂电池上,蜂巢能源将主推的是单晶高电压的NCM613电池,能量密度比Ni55要高,钴含量比Ni55要低,所以其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从明年开始,随着蜂巢能源无钴电池和高电压NCM613电池的上量,NCM811电池将被逐步替代掉。

在磷酸铁锂电池上,蜂巢能源在2020年底能量密度已经做到170Wh/Kg,2022年将做到200Wh/Kg,2023年负极通过添加硅将做到230Wh/Kg。

工艺创新,轻装前进

蜂巢能源除了用材料创新方面独树一帜,在工艺创新方面也同样走在行业的前面,而这主要是因为蜂巢能源属于新进电池供应商,没有存量旧工艺设备包袱。

随着 汽车 动力电池的发展,传统的卷绕方式电芯对壳体空间的利用不够充分,而且容易导致局部过热。

而叠片工艺规避了卷绕工艺拐角易断裂以致内短路、进而引起热失控的风险,让电池能量密度更高,内阻更低,放电性能更好,循环寿命更长,成本更低,且大幅提升安全性。

叠片工艺由于设备、工艺、制造、效率等方面的瓶颈,目前单工位效率低,制造成本高、产品一致性难以把控、生产过程繁琐,而现有电池厂商的卷绕工艺生产设备生命周期远没有结束,所以大部分电池厂商无法快速更新生产线。

由于其成立时间较晚,产品线较新,所以蜂巢能源在叠片工艺上具备后发优势。它率先引入高速叠片工艺,还提出了更先进的超高速叠片3.0技术,目标速度0.125s/pcs,相比目前的0.25s/pcs,效率翻倍,并可用于大于600mm的大电芯生产,单片效率提升380%,制造设备总价减少25%,用地面积减少45%。该技术将于2023年量产。

干法涂布工艺,可以大幅提升能量密度,电极厚度可做到现在的10倍,而且可以通过减少涂料搅拌设备,省掉干燥和压缩的设备大幅缩减占地面积。蜂巢能源表示,已经自研成功干法涂布设备、工艺和粘结剂。

综合上述两项工艺,蜂巢能源可大幅提升单线电芯生产速度,并可减少电芯生产工艺的工序,最终实现生产成本的明显降低。

在单体电芯能量密度短期内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结构变化提升整体能量密度。现在电池厂家推出取消电池模组的CTP(Cell To Pack)技术,让整个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

蜂巢能源也推出了自己的CTP无模组电池技术,并做出了600mm L6薄片长电芯,不但弥补了磷酸铁锂材料能量密度方面的短板,而且良品率、直通率、爬坡率可能会更容易实现,今年年底就会有采用蜂巢CTP电池技术的新车上市了。

蜂巢能源还在积极研发干电极技术,该技术不但可以将电池的性能提升5-10%,还可以让生产车间的占地面积减少55%。另外,蜂巢能源还与西门子等合作伙伴在AI制造方面有多项合作。

着眼全球,前瞻布局

现在新能源 汽车 发展速度非常快,一旦在欧洲、中国电动化渗透率超过了临界点,则可能引发进一步的质变。这就使得动力电池产能成为 汽车 企业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对于蜂巢能源来说,一方面依托于长城的需求,开始走量;另一方面,其在其他车企也拿到了不少订单。据杨红新透露,蜂巢能源对外的订单也相当于2023年之前能达成的产能,全部都有订单在手。

杨红新表示,蜂巢能源在资本、订单上都有保障,现在主要是快速解决产能瓶颈,“未来5年各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争主要包括产能规模、质量管控和资本实力,现在就是借助资本的力量,坚定地把有竞争力的产品快速做大。”

因此,蜂巢能源在国内和国际上对产能进行了广泛的布局。其在国内的产能主要分布在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地区三大经济圈。

2019年11月,蜂巢能源位于江苏常州的动力电池工厂一期项目正式投产。该工厂总投资80亿元,产值超130亿元,规划产能18GWh,共分三期建设。

2021年初,蜂巢能源斥资71亿元在四川遂宁建设20GWh动力电池工厂,投资71亿元在湖州南太湖新区建立年产20GWh的动力电池新基地。这些工厂在明年下半年都可以陆续建成投产。

4月,蜂巢能源宣布在马鞍山投资110亿元建设电芯及模组生产研发基地,规划年产能28GWh。6月,蜂巢能源宣布将在南京溧水投资56亿元,建设总产能14.6GWh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此外,蜂巢能源去年开始启动了产能国际化布局。

2020年11月,蜂巢能源宣布在德国建设电池工厂和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20亿欧元。根据规划,电芯工厂将于2023年年底建成投产,产能24GWh;模组工厂最早可在2022年年中投产,预计可满足30万至50万辆电动 汽车 所需的动力电池。

蜂巢能源还计划在泰国建设模组工厂,配套长城 汽车 和其他一些国际客户辐射整个东南亚、东盟市场,并在将采取合作的方式在印度建设动力电池工厂。

2022年,蜂巢能源预计建成总产能70GWh左右,再结合2023-2025年规划,配合海外产能,2025年其产能总目标超过200GWh。

根据中国 汽车 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全年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为63.6GWh,而2021年上半年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52.5GWh,同比累计上升200.3%。以此发展速度看,蜂巢的产能规划非常有前瞻性,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未雨绸缪。

小目标,今年进前五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 2021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 汽车 累计销量达120.6万辆,同比增长207%,已超过2020年全年的新能源 汽车 销量,并且远超于 汽车 市场总体销量25.6%的增长率。

蜂巢能源诞生自长城 汽车 内部事业部,对整车需求定义有更好的理解,可以更快速开发出更满足消费场景的电池产品,定义电池产品的标准。

目前,蜂巢能源已经在行业中推出了高速叠片工艺、无钴电池、热阻隔电池包等技术产品,其创新思路渗透到了材料开发、工艺革新、智能制造升级等多个维度。

根据长城 汽车 公布的2025年规划,目标是每年销售400万辆 汽车 ,其中80%是新能源 汽车 。长城 汽车 本身的动力电池需求量,为蜂巢能源初期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蜂巢能源将尽快摆脱对长城 汽车 的依赖,扩大外供。明年为长城 汽车 的供货将从现在的70%降到50%左右,2025年将降至30%,其余70%外供。

蜂巢能源执行副总裁王志坤称,除了长城 汽车 ,蜂巢能源目前已经拿到了吉利 汽车 、东风 汽车 、PSA、合众、金康、天际、零跑等25个主流车企的电池定点。7月,蜂巢能源宣布已与全球第四大 汽车 集团Stellantis达成总额约160亿元的动力电池订单,预计2023年开始供货。

此次B轮融资超百亿元,充分说明蜂巢能源的实力和美好前景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机构的认可。今年装机量4GWh,进入动力电池供应商前五,是蜂巢能源的阶段目标,而未来进入行业第一梯队,才是蜂巢能源的真正理想。

碳中和细分哪八大领%

探碳网把碳中和赛道细分为18个企业服务领域,分别是:

纳入碳市场企业运营——发电/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

其他碳排放企业运营——建筑/数据中心/农业/纺织/塑料

碳排放监测与核算——加强碳排放报告质量监督管理

碳排放数字化管理——数据自动化与可视化/动态分析

全国碳交易与碳资产管理——碳配额融资/回购/互换/远期/托管

碳汇及减排量开发与交易——林业草原海洋碳汇/减排固碳项目

碳中和标的投融资——绿色金融/碳期货/碳指数/碳基金

ESG评价体系与管理——企业ESG发展理念与实践

双碳相关法律与财务——规范碳交易/明确碳权属

双碳相关认证与规划——碳足迹/温室气体清单/影响评价

双碳相关科研与教育——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培训案例

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温室气体协同控制——CH₄、N2O、HFCs、PFCs、SF6

绿色循环供应链管理——资源综合与循环利用产业

节能降碳改造升级 ——18个行业实施指南与技术推广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

双碳相关资讯与自媒体——最新行业动态资讯与市场洞察

双碳相关会议与沙龙——最新行业前瞻会议与深度交流

请问:平安租赁在实现国 家“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

为加快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平安租赁在平安集团的引导下,紧随国 家战略和集团方向,通过发挥"融资+融物"的业务属性优势,重点聚焦绿色金融市场,为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和以垃圾发电、工业污水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绿色升级的大绿金板块提供资金支持。

其中以绿色金融成果最为显著,自2013年12月至2020年9月,平安租赁为200余家分布式光伏企业投资分布式光伏电站提供资金支持,支持分布式电站建设项目超过200余个、建设规模超过600MW,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优质分布式光伏项目,并通过自身行业地位促进融资租赁行业分布式光伏业务正向发展;同时,还帮助20余家风电企业、30余家地面光伏企业减轻由国 家补贴政策延缓带来的现金流压力,支持规模相当于现有全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的1.15%,提振了清洁电力企业经营稳定性,帮助30余家能源环保企业能够积极投身垃圾发电、工业污水提标改造、渗滤液处理、工业氮氧化废气处理等行业,引导了社会资金的注入。

碳中和政策支持:碳交易与绿色金融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北极星大气网讯:本文联合钢铁有色、能源化工、建筑建材、电新、交运、轻工、新能源车等行业,从碳约束和碳交易机制对各行业的影响入手,挖掘各行业供需格局和价格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本篇为您精选报告第三章:碳中和政策支持:碳交易与绿色金融。

(一)碳交易:配额和定价

在减排量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也紧锣密鼓的将建设配额交易市场的计划提上了日程。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该通知打开了我国建设碳市场的大门。随后十年中国政府又出台了各类政策,不断 探索 ,把试点经验推广全国,并最终于2021年1月通过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该文件明确了有关全国碳市场的各项定义,对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标准、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交易主体、核查方式、报告与信息披露、监管和违约惩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定,是中国碳市场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我国的配额碳市场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部分:1.确定覆盖范围和目标总量;2.确定配额分配;3.测量、报告与核查(MRV)以及4.履约机制建设。

确定配额总量和覆盖范围:2018年,国务院通过《全国碳排放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明确了全国碳市场总量和配额设定原则。配额总量设定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分别是“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前者从宏观角度出发,按照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的减排目标,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制定配额;后者则从实体企业出发,根据控排企业的年排放量之和,估算配额总量。中国目前采取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全国碳市场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行业,包括原油加工、乙烯、电石等18个子行业。除此之外,其他企业自备电厂也按照发电行业纳入。

分配方法:配额分配有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两种方式。常用的免费分配的方法包括 历史 法、 历史 强度法和基准线法。有偿分配主要分为拍卖和固定价格出售两种。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免费分配的方法,未来会逐步增加有偿分配的比例。

MRV:MRV是一个名词组合,即“报告,测量与核查”(Measurement,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是监督碳市场正常运行必不可缺的流程。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多次发布做好年度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及排放监测计划制定工作的通知。

履约机制:碳市场的履约包括两个层面内容:一是控排企业需按时提交合规的监测计划和排放报告;二是控排企业须在当地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按实际年度排放指标完成碳配额清缴。履约是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环节,如果缺乏完善的履约机制,那么碳市场的公信力和约束力会受到沉重打击。尽管我国不同的碳交易试点城市具有不同的未履约处罚方法,但从履约率上来看,除重庆外的6个试点城市的 历史 履约率均在96%,可以认为国内的碳市场履约机制较为完善。

交易情况概览:截至2019年,七个碳交易试点中,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和深圳五个试点地区已经完成了六次履约,湖北和重庆地区已经完成了五次履约。纳入七个试点碳市场的排放企业和单位共有约2900多家,累计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总量约62亿吨。2019年七个试点碳市场累计完成配额交易总量约2291万吨,达成交易额约7.7亿元。成交价格方面,北京的成交均价最高,达到了55元/吨,湖北的成交总量和成交规模最大,但价格偏低,只有22.6元/吨,重庆的成交均价最低,只有16.7元/吨。试点成立以来,成交量逐渐上涨,说明企业已经接受碳市场,并积极进行碳管理。但是从平均成交价上来看,我国的平均碳价偏低,距离为达成《巴黎协定》目标的75-100美元/吨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二)绿色金融:支撑与杠杆

1、 历史 背景和基本概念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呈指数级增加,但是人类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的认识明显存在滞后性,而从认识到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再到 探索 出合理、健全的解决途径又需要一定时间。直到20世纪后期,人类才意识到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问题不是在源头上通过政策控制或是在末端通过技术治理就能解决的,还需要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金融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 社会 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 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历程

绿色金融作为环境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较为典型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其发展离不开人类在自然、人文科学领域的一系列新认识。在此部分中,我们将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角度出发,总结相关的理论和重要的 社会 历史 事件,梳理绿色金融概念诞生的全过程。

人类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和气候问题一样,也始于20世纪中期。1952年的伦敦雾霾事件导致了近12000人丧生,为各国政府敲响了警钟。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在全球范围内名声大噪,引起了人类对于环境问题广泛的关注。1972年智库“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一文,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发了经济学界对于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所产生的市场失灵的广泛讨论,环境经济学就此诞生。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即无排他性有竞争性,产权不明晰,很难通过传统手段解决(本章开头提到的政策限制和末端治理)。金融行业的主要任务本是将资本分配到最具生产力的行业使得投资回报最大化,学术界认为充分发挥金融配置资源的功能,推动资本流向环境友好型的企业,获得长期投资价值是对传统手段的重要补充,绿色金融的概念就此诞生。

实践领域,1974年,联邦德国成立世界第一家专注于 社会 和生态业务的“道德银行”(GLS Bank),成为绿色金融的早期 探索 。1992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与多家银行联合发布了《银行业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书》,标志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银行计划(UNEP BI)的正式成立。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该计划延伸到保险业,与瑞士再保险等公司发布《保险业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书》。1999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起成立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的倡议,呼吁全球企业履行 社会 责任、做良好企业公民。这一契约扩大了绿色金融的内涵,除环境外,人权、劳工、反腐败等原则也被纳入了投资机构的考量之中,时下热点ESG(环境、 社会 和企业管治)投资也起源于此。随后联合国又发布了可持续投资原则(PRI,2006)、可持续保险原则(PSI,2012)和可持续银行原则(PRB,2019),这三大原则共同构成了当今联合国绿色金融体系。原则发布后,世界上多家知名金融机构纷纷响应。截至2019年,中国国内的华夏基金、博时基金、南方基金等22家金融机构签署了PRI原则。

3、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概览

中国是全球首个建立比较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引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建立首个由中央政府部门制定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体系。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标准建设正加快推进,绿色金融统计制度不断完善,市场主体环境信息披露日益规范,环境执法信息主动采集机制逐步成熟。同时,中国也是全球绿色金融的重要倡导者和引领者,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中国倡议将绿色金融纳入议题(首次),2019年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全球共27家机构签署。

市场规模方面,2015年中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仅为2500亿元,2018年已快速增长到2.1万亿元,但总供给为1.3万亿元,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为0.8万亿。根据德意志银行的预测,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或将在2060年增至100万亿元人民币。近年来,我国的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的规模也迅速扩大,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达到11.9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以3862亿元人民币(558亿美元)的贴标绿色债券发行总量成为2019年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来源。

信息披露方面,我国市场主体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日益规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明显提高,重点排污上市企业被要求强制披露环境信息。约有27%的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环境、 社会 及管治报告,沪深300公司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6%,但离港股84%的上市公司发布ESG报告还有一定距离,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原文链接:https://211585.com/29723.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10 00:03:16  回复
,除了长城 汽车 ,蜂巢能源目前已经拿到了吉利 汽车 、东风 汽车 、PSA、合众、金康、天际、零跑等25个主流车企的电池定点。7月,蜂巢能源宣布已与全球第四大 汽车 集团S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09 20:25:39  回复
,目前单工位效率低,制造成本高、产品一致性难以把控、生产过程繁琐,而现有电池厂商的卷绕工艺生产设备生命周期远没有结束,所以大部分电池厂商无法快速更新生产线。 由于其成立时间较晚,产品线较新,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09 17:35:48  回复
/ UL2580/ UN38.3等多项标准认证。 2021年7月16日,蜂巢能源在江苏举行了首款无钴电池量产下线仪式。其常州工厂规划了年产2万吨的无钴材料产能,配套无钴电池的新车型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9-09 20:50:02  回复
文章简介:1、上燃动力成立二十载 长城氢能事业蓬勃发展2、碳中和概念股是什么意思?3、蜂巢能源百亿融资的背后4、碳中和细分哪八大领%5、请问:平安租赁在实现国 家“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6、碳中和政策支持:碳交易与绿色金融上燃动力成立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