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融资融券的这项规则怎么理解?大神们帮帮忙
客户向证券公司借资金买证券叫融资交易.客户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卖出叫融券.该消息初期对入市资有限,在很长一段时间后走上正轨后(可能在3年以上),规模才可能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而且通过国外市场显示,融资融券发展到相对平衡后有助涨助跌的左右,但不会改变大趋势,如果在牛市中该消息是利好,因为会放大上涨的势头,而在熊市中该消息一定程度上是很大的利空,因为下跌趋势也可能被放大,该政策是把双仞剑,在不同的趋势中作用正好相反,由于该制度涉及业务担保品、保证金强制规定、强行平仓制度、结算风险基金、信用等级制度等,必须要注意因杠杆投资带来的远超过以前的投资风险。 当然作为想出货的机构,就算是利空,机构、股票和媒体也会忽悠个人投资者一直看多该利好政策,并认为该政策是实质性的利好,当然他们只想让个人投资者这么认为,他们心理很清楚,该政策可能几年内对股市都不会产生什么利好,甚至可能因为熊市中的助跌作用是股市跌得更厉害,而借所谓的利好出货,个人投资资金接盘的意愿更大,说到底和印花税政策一样的是掩护机构出货的遮羞布。 中国股市的不理性再次上演,投资者也不在意所谓的利好是否真的具有支撑大盘的左右,近期从机构到媒体再到股评一边倒的喷多,感觉以前的大小非、中国经济经历的全球性危机似乎根本没存在过一样,对投资者来说也再也不是威胁了,只要未来继续出“所谓”的利好那投资者就会疯狂的介入搏杀,而利好的真实性和水分投资者根本不需要去验证真假,只要出就是利好,汇金公司增持200万股就成了重大利好(散户比它买得多多了),中国石油公司22日增持6000万股的消息就没人去关心该消息的全部真实性(当天大单买入一共才4100万股,加散户买入的所有买入也才5100万股,这6000万股怎么买的?)增持现在还只是个象征性的动作而且里面充满的虚假数据,只不过已经被大盘涨得没股可买这种心态左右的散户会去关心这些数据中存在的猫腻吗?美国降税在中国也成了重大利好(美国股市因为该消息而连续下挫),成了炒作理由难到投资者没想到美国之前承诺的7000亿救市资金降税后从哪里来本来还可以通过提高税来抽取(现在是降税)。而美国最新的国会表决结果是该7000亿救市提案虽然最终通过但是失常却给了该救市措施最直接的答案,美国股市冲高回落高达100多点.这其实反应了该7000亿救市资金在风暴面前杯水车薪(最多只算短线利好).如果无法在现在将风暴刹住车,像雷曼这类超大型巨头破产可能也只是开始而已(美国已经暗示一家国际性保险巨头正准备申请破产,已经把这7000亿基本上抵消了). 首先救市就需要钱来救而这最基本的东西做为世界第一富裕的国家美国却出现了很尴尬的事,欠的外债数十万亿没法还完的情况下经济又出了问题美国是除中国以外的唯一一个可以靠强大的内需度过经济危机的国家但是这次正好出问题的是内部问题而不是外部问题,所以这和上次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不可同一而语如果这次危机在美国捉襟见肘的救市资金下扩大成全球金融危机,那可以毫不避讳的说美国可能经历超过5年的经济衰退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在中国肯定不可能独善其身现在的冲击只是开始而已,并不像中国政府安慰中国民众的豪无影响,后续负面影响必将陆续显现出来,中国扩大内需的策略也是刻不容缓. 而既然这次危机才开始破产公司的步伐就不会到这里停止后面可以预期还会有很多美国的经济巨头纷纷倒下美国哪里来这么多钱救市??所以中国政府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当然对中国股市的考验也才开始希望中国股市能够顶住大小非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吧. �0�2 在机构给散户描绘美好未来时让散户去抄底时,机构在干吗? TopView数据显示,与游资的坚决做多形成鲜明对比,上周五大盘涨停当天基金买入36.832亿元,卖出70.692亿元,净抛出资金33.861亿元,而净买入最多的一类投资者为散户;周一,机构一天净流出资金随着大盘放巨量的同时放出天量,占主动抛盘的绝大部分。而QFII所在席位营业部竟全部为净卖出! 机构机构这么看好后市干吗在鼓励散户大胆抄底的同时自己却疯狂减仓,现在只能够用疯狂这两个字来形容了。一波波的拉高出货再配合一个个新的利好谣传(市场谣传节后将推出融资融券及T+0)(我反复给中小投资者提过,国家真的要出政策的时候是偷袭不是提前让社会知道,有哪次不是这样?回忆下吧!也就是说该谣言可能和前期谣传了利好一样说不准全都是机构造出来配合出货的而谣言的结果都这只有一个,如果节后无法兑现那等待中小投资者只有风险)7、8月份利好满天飞了2个月都没出来可能还记忆忧新吧谣言利好的时候可能就没利好,当利好谣言破灭消失市场跌出恐慌来了没人相信利好了,可能利好才会出来,永远站在大多数疯狂投资者的对面可能也是理智之举!在大多数人疯狂失去理智和判断力的时候保持一份警惕心没有坏处。稍微理智清醒的基金经理很清楚现在世面上的所谓利好都是可有可无的,不影响大局的所以出利好就是坚决减仓,不过他们做得绝的是把不影响大局的利好做得像实质性利好给了个人投资者太多希望。 汇金公司持有工、中、建行股票所以该公司这次在二级市场象征性买入股票有托股价的嫌疑,因为该公司的限售股以工商银行为例如果现在不托股价等到2009年10.27日限售股《中国银行09年7月15日解禁》上市的时候可能还会被腰斩的可能,那该公司的利润可能继续大幅度缩水到成本价附近那该公司的战略投资就可以算是失败了以3块为例该公司如果不托股价,任由股价跌到2元那现在的3540亿市值可能缩水为2360亿,而这和该公司在股价最高时的10000亿比已经损失到无法接受的程度所以托股价是为了在解禁期到期后能够以更高的价格抛售,可能而不是大多数人考虑的看好后市长期投资,这也是被市场逼的,而且股价也不会回到大多数人被套的位置,因为该公司就是为了套利而存在的“超级大非”老百姓的钱继续被吸进去填补央行对国有企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天文数字注资损失,而动用国家外汇储备用于国有企业因制度和机制的原因产生的亏损也遭到部分学者专家的质疑。)该消息短线是利好但是如果解禁期到后,该公司不承诺不抛售股票并长期持有,那该消息在未来可能成为重大利空,因为该公司可能给股市带来近8000亿左右的抛压盘,股市能够承受得起吗?大小非问题不解决破1800只是时间问题同样也不会是最低点. 而2270是这次反弹的第一压力位(已经突破),2500是第二压力位,如果在该点位大盘就突破不了开始扭头向下了。见好就收吧。 股市很复杂也很简单,复杂的是什么因素都可能导致股市变化,但是简单的是资金面的长期多空趋势就决定了,大盘的长期涨跌趋势,但是股市不可能只跌不涨,肯定会在下跌途中出现反弹,但是反弹的规模应该视政策面的利好消息的情况来判断,如果还是这些非实质性的利好消息来托大盘,那每次反弹都是减仓的机会,只有针对大小非实质性的限制措施出来后,大盘才有可能缓解资金面的压力,带来一波中级反弹甚至反转,只要这个导致大跌的核心问题不解决,投资者就要以反弹看待,逢高减仓,而连续超跌投资者信心的积弱使得抄底资金非常谨慎,虽然抄底资金试图该变这种运行颓势,但是情况却并不是太乐观,现在的股市并不是政府说的缺乏信心不缺乏资金,个人觉得在大小非的阴影下现在这两样都缺.今年是大小非最轻的一年,只有3万亿的解禁资金(足够消灭主力了),虽然政府来了个基金也要讲政治的说法不过看来实质作用不大,机构继续反弹出货的动作没有停止不得不选择边打边撤退的策略来降低损失,政府再出所谓的利好来阻止股市的继续下跌,但是只要不是针对大小非的实质性的解决措施,只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政策的话,那在资金的多空平衡已经打破的现在的这种行情下,投资者仍然不要太过于乐观,因为实质问题没解决,资金面就会继续紧张.如果出现政策带来的反弹时逢高降低才是明智之举.不要去相信股评不考虑实际的大行情.由于2009年的大小非解禁资金是近7万亿,2010年的解禁资金是近10万亿,而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今年的3万亿,所以,在这个导致这次大跌的核心问题解决前,资金面的压力是不可能解决的,任何边缘性的利好政策带来的都只是反弹而不会是反转,股市虽然很复杂但是其实也很简单,股市的规律就是卖的多余买的就跌,买的多于卖的就涨,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当资金面已经体现出来的时候为什么有些人却不愿意去面对.别去相信大小非也有要长线投资的,在大小非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情况下一解禁上市就利润高达400%以上,甚至高达1000%以上时,这种成本带来的暴利,在一个弱势行情下,你认为大小非持有者是会落袋为安还是会继续看着自己的利润缩水(大小非也是投资者,利润第一同样是他们的理念,当长期股东这种想法只有被机构教育出来的散户会去干)而一个长期趋势中因为某种原因卖的力量都处于压倒性的优势时去谈牛市什么时候回来就是在自欺欺人.非实质性政策带来的就是反弹不是反转.由于大盘最强的支撑区域3300~3400和股评、机构口中最强的所谓永远不会被击穿的政策铁底2990都已经在资金面失衡的现实面前,迅速瓦解。所以短线在没有新的利好政策的支撑情况下,反弹就是降低仓位的机会,有资金在手里才有主动权,才能够迎来真正的底。底是主力抄出来的不是散户,在主力都迫于大小非压力大规模减仓时,做为中小投资者能够做的就是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 机构减仓我们也要控制仓位。
通知送达如何确认?
一般情况下,通知送达的确认按照投资者和证券公司签订的融资融券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在签署合同时应提供可靠的联系方式以确保及时收到证券公司的通知内容
怎么操作融资融券
投资者融入证券卖出,以保证金作为抵押,在规定的时间内,再以证券归还。投资者融券卖出后,可通过买券还券或直接还券的方式向证券公司偿还融入证券。买券还券是指投资者通过其信用证券账户申报买券,结算时买入证券直接划转至会员融券专用证券账户的一种还券方式。
例如:某投资者信用账户中有100元保证金可用余额,拟融券卖出融券保证金比例为50%的证券C,则该投资者理论上可融券卖出200元市值(100元保证金÷50%)的证券C。
融资融券业务目前的杠杆比例大多以1:2较为常见,少数激进的券商会将比列增至1:3。相关监管部门预期标准杠杆为1:1较为合适。投资者利用两融杠杆,还有其他拖累。
投资者两融操作除了证券交易的佣金、印花税等基本交易成本之外,还包括融资利息或融券费用等,融资的年化利息是8.6%,融券的年化利息是10.6%,也就是说投资者在原有零和游戏基础上,还得多背负融资融券利息;另外,投资者还得承担由此产生的巨大心理负担,胜算更小。
扩展资料:
融资交易的还款方式
1、卖券还款:选择“卖券还款”方式卖出信用证券账户内证券所得价款,按开仓时间顺序优先偿还先开仓融资欠款。举例:比如你有两笔负债:2月1日融资买入广汇股份,3月1日融资买入中信证券。现在你想把其中一笔卖掉,那么不管卖掉的是哪一笔,都是优先偿还广汇股份的负债,因为到期日期在前。
2、担保物卖出:选择“担保物卖出”方式卖出信用证券账户内已开仓证券所得价款,优先偿还本券融资欠款,余款可不必立即用于偿还其他融资欠款;投资者选择“担保物卖出”方式卖出信用证券账户内非开仓证券所得价款,可不必立即用于偿还融资欠款。
举例:比如你的信用账户里有两笔负债外加自己从普通账户里转进来的一笔担保物。现在你把两笔负债中的任意一笔卖掉,都只还卖掉的这笔负债,不偿还其他负债。如果卖掉自己转进来的担保物,则不必用来偿还负债。
3、直接还款:选择“直接还款”方式,则直接偿还现有负债,包括融资负债和利息费用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融资融券业务
其他风险
(一)投资者在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期间,如果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调高,证券公司将相应调高融资利率或融券费率,投资者将面临融资融券成本增加的风险;
(二)投资者在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期间,相关信息的通知送达至关重要。《融资融券合同》中通常会约定通知送达的具体方式、内容和要求。当证券公司按照《融资融券合同》要求履行了通知义务后即视为送达,如果投资者未能关注到通知内容并采取相应措施,就可能因此承担不利后果。
(三)投资者在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期间,如果因信用证券账户卡、身份证件和交易密码等保管不善或者将信用账户出借给他人使用,可能遭受意外损失,因为任何通过密码验证后提交的交易申请,都将被视为投资者自身的行为或投资者合法授权的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均由该投资者承担。
(四)投资者在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期间,如果其信用资质状况降低,证券公司会相应降低对投资者的信用额度,从而造成投资者交易受到限制,投资者可能遭受损失。
投资者在参与融资融券交易前,应认真学习融资融券相关法律法规、掌握融资融券业务规则,阅读并理解证券公司融资融券合同和风险揭示条款,充分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好财务安排,合理规避各类风险。
有个问题想向金融高手咨询一下,是关于融资融券的...
一、可能放大投资者损失的风险
融资融券业务具有杠杆效应,它在放大投资收益的同时也必然放大投资风险。投资者将股票作为担保品进行融资融券交易时,既需要承担原有的股票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又得承担融资买入或融券卖出股票带来的风险,同时还须支付相应的利息和费用,投资者由此承担的风险可能远远超过普通证券交易。
假设:投资者甲持有A证券价值100万元,在普通证券交易中,若证券价格下跌10%,则投资者将亏损10万元;若将A证券作为担保物进行融资融券交易时,以60%的折算率以及融资保证金比例为50%计算,投资者向证券公司融资买入A证券120万元(融资买入金额=保证金/融资保证金比例=担保物市值×折算率/融资保证金比例=100×0.6/0.5),这样,总共持有220万元的A证券。如果A证券价格下跌10%(忽略融资融券的利息费用和佣金),则投资者将亏损22万元,是普通交易亏损的2.2倍。
二、特有的卖空风险
融资融券交易中的融券交易存在着与普通证券截然不同的风险——卖空风险。普通证券投资发生的损失是有限的,最多不会超过投资者投入的全部本金,但是融券交易的负债在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大,因为证券上涨的幅度是没有上限的,而证券涨得越多,融券负债的规模就越大。所以,投资者须高度关注融券交易损失可能带来的风险。
三、利率变动带来的成本加大风险
如果在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调高,证券公司将相应调高融资利率或融券费率,投资者成本也因为利率的上调而增加,将面临融资融券成本增加的风险。
四、通知送达风险
在融资融券交易过程中,相关信息的通知送达至关重要。《融资融券合同》中通常会约定通知送达的具体方式、内容和要求。当证券公司按照《融资融券合同》要求履行了通知义务后即视为送达,则投资者若未能关注到通知内容并采取相应措施,就可能因此承担不利后果。
五、强制平仓风险
融资融券交易中,投资者与证券公司间除了普通交易的委托买卖关系外,还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以及由于债权债务产生的信托关系和担保关系。证券公司为保护自身债权,对投资者信用账户的资产负债情况实时监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投资者担保资产执行强制平仓。可能引发的强制平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因合同到期未清偿债务引起的强制平仓
投资者在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期间,如果不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清偿债务,证券公司有权按照合同约定执行强制平仓,由此可能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二)因维持担保比例过低引起的强制平仓
投资者在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期间,按《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证券公司将实时计算投资者提交担保物价值与其所欠债务的比例(即维持担保比例),如果投资者信用账户维持担保比例低于相关标准(目前,规定最低维持担保比例标准为130%,有些试点证券公司高于此标准,请投资者具体参照融资融券合同的相关内容),证券公司将会通知投资者追加担保物直至维持担保比例达到一定的比例;如果投资者未在规定时间补足,证券公司将立即按照合同约定处分其担保物,即强制平仓。如果平仓后投资者仍然无法全额归还融入的资金或证券,证券公司还将通过司法程序继续追索。
六、提前了结债务的风险
在融资融券交易中,证券公司可能在融资融券合同中与投资者约定提前了结融资融券债务的条款,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由投资者自身突发事项引发的提前了结。
投资者在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期间,如果因自身原因导致其资产被司法机关采取财产保全或强制执行措施,或者出现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破产、解散等情况时,投资者将面临被证券公司提前了结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由此可能会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
(二)标的证券突发事项引起的提前了结。
投资者在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期间,如果发生融资融券标的证券范围调整、标的证券暂停交易或终止上市等情况,根据投资者与证券公司签订的合同条款,投资者将可能面临被证券公司提前了结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并可能由此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投资者须高度关注与证券公司合同约定的相关内容。
七、监管风险
在融资融券交易出现异常或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公司都将可能对融资融券交易采取相应措施,例如提高可充抵保证金证券的折算率、融资或融券保证金比例、维持担保比例和强制平仓的条件等,以维护市场平稳运行。这些措施将可能给投资者带来杠杆效应降低、甚至提前进入追加担保物或强制平仓状态等潜在损失,因此广大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市场状况、提前预防。
八、其他风险
(一)交易指令选择的误操作风险
投资者在从事融资融券期间,应重点关注证券公司提供的交易委托指令类别。如投资者误将融资融券委托类别当作普通委托交易类别进行委托,由此可能面临意外损失。
(二)资料信息保管不当带来的风险
投资者应妥善保管信用账户卡、身份证件、交易密码等资料及信息,如投资者将信用账户、身份证件、交易密码等出借给他人使用,任何通过密码验证后提交的交易申请,都将被视为投资者自身的行为或投资者合法授权的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均由该投资者承担。
发布于 2022-07-09 20:47:41 回复
发布于 2022-07-09 13:51:22 回复
发布于 2022-07-09 12:58: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