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蜂蜜瓶底有白色的结晶,是什么东西呀
蜂蜜瓶底有白色的结晶,只是蜂蜜改变了形态而已,结晶的东西还是蜂蜜。
蜂蜜富含铜,锌等微量元素。蜂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为温度,湿度的改变而在容器底部或整个容器内形成白色或者浅琥珀色固体。这种现象称为蜂蜜结晶。
蜂蜜结晶实质上是葡萄糖从蜂蜜中析出被分离的一种现象和过程。是一种物理变化现象,和水结冰一样的道理其化学成分、营养价值都未发生变化,不会影响蜂蜜的质量。
只要是真正的纯的蜂蜜都应该会结晶的,蜂蜜是葡萄糖和果糖的饱和溶液,在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小的葡萄糖结晶核不断增加长大,便形成结晶状,在温度13-14℃,能够加速结晶过程,水份低的蜂蜜容易整瓶结晶,水份高的蜂蜜葡萄糖粒很快沉底,形成“半结晶”,大部分纯蜂蜜都易结晶,只有少部分如刺槐蜜、枣花蜜和紫云英蜜不易结晶。
蜂蜜底下沉淀的白东西是什么
一、蜂蜜结晶
1、蜂蜜沉淀是蜂蜜结晶,是蜂蜜的一种正常物理现象,易于结晶的蜂蜜才是纯正的蜂蜜。
2、蜂蜜结晶是葡萄糖围绕结晶核形成颗粒,并在颗粒周围包上一层果糖、蔗糖或糊精的膜,逐渐聚结扩展,而使整个容器中的蜂蜜部分或全部形成松散的固态状,即蜂蜜结晶。因此,蜂蜜结晶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其营养成分和应用价值毫无影响,也不影响食用。
二、结晶影响因素
1、蜂蜜中存在一定的非常细小的葡萄糖结晶核,在一定条件下,蜂蜜中的过饱和葡萄糖就会围绕这些细小的晶核析出长大成结晶体。蜂蜜中的葡萄糖结晶核越多,结晶的速度就越快。
2、蜂蜜的浓度也是影响蜂蜜结晶的重要因素,一般含水量较低,就非常容易结晶,而含水量多的未成熟蜂蜜,由于溶液的过饱和程度降低,结晶速度也会变慢或不能全部结晶。
3、蜂蜜结晶速度的快慢还受温度的影响,在14℃时最容易结晶。若低于此温度,由于蜂蜜的黏稠度提高,致使蜂蜜结晶迟缓;若高于此温度,由于提高了糖的溶解度,从而减少了溶液的过饱和程度,也使结晶变慢。
扩展资料:
六种假蜂蜜介绍
1、松花蜜:松树在5月开花,可在5月我国到处都是花,蜜蜂基本不采它。况且,松树流的蜜,蜜蜂采食后不消化,易得大肚子病而死去,蜂农也不会让蜜蜂去采。松树象征长生不老,所以有很多人轻信,其实这是自欺欺人。
2、雪莲蜜:雪莲通常生长在海拔4000米的雪线以上,气候多变,冷热无常,雨雪交替,蜜蜂难以生存。
3、玄参花蜜:玄参花在自然情况下也采不到蜜。市场上的玄参花蜜是在真蜜或假蜜中添加了玄参提取物。
4、金银花蜜:金银花的花冠长且细,蜜蜂的嘴很短,很难采到蜜。市场上出现的所谓金银花蜜,是用含苞的金银花花蕾在高浓度蜜中浸泡,虽然也含有花的精华,但和蜜蜂直接采的蜜不是同一个概念,营养价值相对低了很多。
5、玫瑰蜜:当植物将要开花时,花心的蜜腺才分泌花蜜,而玫瑰花的雌蕊、雄蕊都已经退化,没有蜜腺。没有蜜腺,哪来的花蜜呢?
6、桃花蜜:桃花刚盛开时的气温对于蜜蜂来说根本无法存活,另外,桃花只有花粉而无蜜。所以说,市场上的桃花蜜是在真蜜或假蜜中添加了桃花提取物调制而成。
参考资料:蜂蜜结晶百度百科
蜂蜜里的沉淀物是什么?
蜂蜜里的沉淀物是蜂蜜结晶,这是一种蜂蜜的自然现象。
蜂蜜结晶是葡萄糖围绕结晶核形成颗粒,并在颗粒周围包上一层果糖、蔗糖或糊精的膜,逐渐聚结扩展,而使整个容器中的蜂蜜部分或全部形成松散的固态状,即蜂蜜结晶。因此,蜂蜜结晶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其营养成分和应用价值毫无影响,也不影响食用。
扩展资料
一、蜂蜜结晶的原因
蜂蜜的主要成分是各种糖类,尤其是葡萄糖和果糖。在正常温度下,葡萄糖能溶解在蜂蜜中,但随着温度降低,蜂蜜溶解度下降,葡萄糖就不能继续溶解只能析出,最终出现了结晶体。
如果温度极低,葡萄糖可能全部析出,蜂蜜就会变成白色的结晶状态。而当温度回升时,葡萄糖也不能及时溶解,所以结晶比较难以消失。
二、易结晶和不易结晶的蜂蜜分类
1、易结晶的蜜种:油菜蜜、椴树蜂蜜、棉花蜜、鸭脚木蜜,野桂花蜜等。
2、不易结晶的蜜种:刺槐蜜、枣花蜜、党参蜜等,超市里的浓缩蜜也不易结晶。
三、蜂蜜结晶时的处理方法
结晶的蜂蜜是可以直接食用的, 如果非得化开食用,可用以下方法解决:
1、如果在夏季,我们可以把蜂蜜放在阳光下,炙热的阳光会使结晶的蜂蜜融化,注意不要让阳光晒得太久,那样会破坏蜂蜜中的营养物质。
2、如果在冬季,我们可以把蜂蜜放在暖气管道上,注意不要太热,以免损坏装蜂蜜的容器,这样也可以把蜂蜜融化一部分,等到蜂蜜融化到可以倒出的时候,就把蜂蜜倒出来,放在其它容器中,再进行融化就方便多了。
3、把蜂蜜瓶放入装有60度左右的温水容器中浸泡,蜂蜜即可受热融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蜂蜜结晶
发布于 2022-07-09 04:53: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