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为何有关的公司连续几年收入和利润持续增长却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求通俗回答
公司连续几年收入和利润持续增长,如果收入和利润的实现是直接收到现金,或者收款期限很短,应收账款科目的金额在半年内都能收到,则公司不会陷入财务危机。
如果公司主要是赊销收入,收不到现金,而且应收账款长年挂账,时间长了公司自然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经营活动的各项费用,也没有现金维持产品的正常生产,所以公司就会隐入财务危机。
也有些公司虽然连续几年收入和利润持续增长,销售收入也都通过现金实现了,但若货币资金管理不当,投资在风险较高的资本市场,也有可以发生巨额理财损失。
这是我所能假设的几种情况,希望对您有帮助。
企业如何预防财务危机
企业要预防财务危机,首先是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同企业预定的目标、计划和标准进行对比,对企业营运状况做出预测,找出偏差,进行核算、考核、从而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问题。当出现可能危害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提醒经营者提前做好准备或采取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或将风险危害降到最低。
其次是对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运用企业财务诊断技术对企业的风险程度做出判断,寻找造成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使经营者能够掌握风险控制的主动权。
第三是找出病根、对症下药,纠正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偏差或过失,将企业恢复到正常的经营轨道上,一旦发生财务危机,要阻止财务继续危机下去。
第四是通过记录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处理经过、解除危机的各项措施,以及处理后的反馈意见等,都作为未来类似情况的前车之鉴,经验和教训转化为企业管理活动的规范,以免重犯相同或者类似的错误,进而加强了企业的免疫功能。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2、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从长远观点看,一个企业能够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企业对外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
3、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帐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途径。
从大量负债经营实例,不难得出几点教训: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是造成失误的原因,虽然适度举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如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必然恶性循环。同时企业偿债能力强弱是对负债经营最敏感的指标,只从偿债能力看,负债比率越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未必合理,如企业借款利率小于利润率。企业应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不同产业的负债经营合理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是:第一产业为0.2左右,第二产业为0.5左右,第三产业为0.7左右。
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
(一)内部因素
1.企业的现金管理不善
(1)企业的应收账款数额巨大,若处理不当甚至会出现坏账现象。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会因各式各样的原因形成许多贷款,当企业内部出现资金短缺时,就会想办法收回贷款使企业度过难关。若这些贷款不能按时收回,在企业可使用资金减少的同时,应收账款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超过一定时间,大量应收账款变成坏账,从而给企业带来资金周转的困难。
(2)企业存货量积压。企业在生产产品时,往往忽略对市场需求量的估计,盲目生产。若市场上的产品处于饱和状态,则企业的产品就会过剩,造成销售收入减少、使用现金流短缺、盈利额减少,进而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3)企业的生产成本过高。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原材料费用也逐步提高。另外,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企业免不了承担销售费用、人员的管理费用甚至财务费用。“利润=收入-总成本”,当收入的增长速率低于生产成本的增长速率时,企业的总利润就会下降。由此可见,生产成本过高也可能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2.企业的策略选择不当
企业的策略选择应该以市场为主导。我国著名的战略家唐东方曾把企业的战略定义为对企业长远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业务及发展能力的选择及相关谋划[1]。众所周知,一个企业能否正确选择策略,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企业经营策略的选择必须遵循效益性原则。否则,失败的决策往往会把企业带到财务困境中。
3.企业风险预测的失误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般存在两种风险,即投资风险和技术风险。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增加企业的利润。投资风险是指投资主体为实现其投资目的而对未来经营、财务活动可能造成的亏损或破产所担承的危险[3]。影响投资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形成产品成本的价格变动、借款利率的升降、政府政策的变动等。由此可见,如果企业没有及时发现和控制投资风险的因素,该项投资就会失败,若因此损失惨重,企业便可能陷入财务困境。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间的竞争力日趋激烈。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及在市场中的地位,就必须要加强技术创新。然而,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必定会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创新技术的复杂性,企业自身实力的薄弱等都会导致企业创新的失败,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上处于弱势。长此以往,企业利润逐渐减少,最终陷入财务困境。所以说,风险预测的正确性是企业能否得到发展的关键;而风险预测的失误可能会直接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
4.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合理
企业治理结构是指,为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所有者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激励、控制和协调的一整套制度安排[2]。企业治理以股权为基础,使得非流通股股东的操纵权大,即股东在行使权利效果上不同。而企业治理结构是否合理,则会影响着治理的效率,进而关乎着企业的价值。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合理,资源将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激励机制也无法有效的发挥。管理者为获取更多的利益,甚至可能做出对企业未来发展不利的行为。
(二)外部因素
1.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若想获取更多的盈利额,就必须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若企业在技术方面没有创新,核心能力就必然会逐渐衰退,优势不再持续,甚至可能处于劣势。长此以往,企业便会陷入财务困境。
2.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的制定是以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平稳运营为前提。但是,一旦企业的策略选择与政府政策不相符,该企业的未来发展一定会受到影响。此外,银行的一些信贷政策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例如银行信贷取消再贷政策,使企业容易因周转不灵而陷入财务困境。
发布于 2022-07-17 02:25:49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7 06:54:08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7 05:52:18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7 05:27: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