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贵金属污泥废物处理-肇庆固废处理公司

文章简介:

污泥中含有重金属的话,那污泥是否算危险废弃物? 是否有什么条例的依据?

看是什么污水处理厂了,

先查阅“危险废物名录”,看看污泥来源是不是某些特定工业的污泥。

如果不在名录上,就不是危废,可以填埋处置

如果必须鉴定,可以参考危险废物浸出标准GB 5085-2007。

污泥中重金属怎么处理

污泥重金属的处理

污泥重金属的危害不仅与其含量有关,还与其存在形态密切相关。相应地的处理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将污泥中的重金属固定或者隐定,另一种方式是将重金属从污泥中去除。对前者来说,重金属仍存在于污泥或其衍生物中,但由易溶、有毒、不稳定的状态变为低溶或不溶、无毒、稳定的状态,即通过减少重金属不稳定态的含量、降低重金属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使污泥达到无害化;后者则通过减少污泥中重金属的总量来处理污泥。

1 污泥重金属的稳定

污泥重金属的稳定一般是向其中加入钝化剂,提高污泥的pH值,使重金属转化成氢氧化物等沉淀,达到钝化重金属并杀死病原菌的效果。曹仲宏等研究了添加剂对填埋污泥重金属稳定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生石灰、粉煤灰和黏土三种添加剂均有利于Cr和Cd向稳定形态转化,其中粉煤灰对Cr向稳定态转化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而黏土对Cd的稳定作用最强;生石灰能促进Pb和Zn的稳定,而粉煤灰和黏土则有相反的作用;粉煤灰对Ni有促进作用,生石灰和黏土则反之。由此可知,加入添加剂后污泥重金属的形态发生变化,当向稳定态转化时即起到了固定重金属的作用;不同添加剂对同一金属的稳定效果不同,即使是同种添加剂对不同金属的稳定作用也不一样,有时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实际中应综合考虑各种重金属后选择适宜大多数重金属稳定的添加剂。

Gan等学者将近年来发展的微波法应用于污泥重金属的稳定,之后一些学者研究了微波在添加剂的作用下对重金属的稳定效果。Chen等研究了微波在不同添加剂作用下对重金属铜的稳定作用,表明铁粉比其它添加剂如碳酸钠、硅酸钠等在促进铜离子的稳定方面效果更显著,能将铜离子的浓度从179.4mg/L降低到6.5mg/L。Hsieh等则深入探索了微波处理重金属的影响因素,认为适当的提高微波功率,延长反应时间,在加热过程中通入惰性气体N2等方法均能促进金属铜的固定。微波法固定污泥中的重金属是微波辐射通过破壁、堆积、包埋、固定、成孔过程将重金属有效的闭塞在固定的孔穴实现的。已有文献关于微波法对重金属铜固定的研究较多,对于其它重金属的固定效果研究较少,并且微波法目前还局限于室内试验,对于实际大批量污泥的处理仍存在很多问题。

2 污泥重金属的去除

2.1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具有特殊结构或化学成分的物质来分离去除重金属的方法。Kosobucki等探索了经济有效且易获得的地质材料天然沸石对污泥重金属进行研究,表明添加2%的斜发沸石,经5h震荡后,粒径为0.7-1.0mm的沸石吸附重金属的效果最好。沸石矿物具有开矿的硅氧格架,在晶体内部形成很多孔径均匀的孔道和内表面很大的空穴,因而对重金属离子有很强的吸附性。此外,一些微生物具有的独特细胞壁结构和成分使其也具有吸附能力。一般认为,微生物吸附主要是生物体细胞壁表面的一些具有金属结合、配位能力的基团如羟基、羟基等通过与吸附的重金属离子形成离子键或共价健来达到去除重金属离子的目的。Brinza等发现藻类可以吸附一种或多种重金属离子;Klimmek等研究了30种藻类对Pb、Cd、Ni和Zn的吸附作用,其中蓝藻对4种金属的吸附量最高。Romera等对37种藻类生物吸附重金属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红藻、绿藻和褐藻3大藻中,褐藻的吸附容量较高。这些藻类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能是由于细胞壁外有一层黏性物质,这类物质因含有糖醛酸而具有很大的结合金属离子的能力。由此可知利用藻类对污泥重金属进行吸附可以同时实现多种金属的吸附且吸附量大,藻类吸附剂还具有成本低、选择性好等优点,因而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2化学淋滤法

化学淋滤法处理污泥中的重金属通常是采用硫酸、盐酸或硝酸等将污泥的酸度降低,通过溶解作用,使难溶态的金属化合物形成可溶解的金属离子;或者用EDTA、柠檬酸等络合剂通过离子交换作用、酸化作用,鳌合剂和表面活性剂的络合作用,将其中的重金属分离出来,达到减少污泥重金属总量的目的。Stylianou等研究了酸处理对雅典市政污水污泥重金属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80℃,浓度为20%的硫酸与污泥作用30min后对污泥重金属的去除效果最明显,其中Ni、Cu、Cr和Zn的去除率高达70%以上,对Pb的去除效果不是很明显。无机酸处理虽然对大部分金属去除效果较好但其环境危害性大,为此黄翠红等[25]对有机酸柠檬酸去除化工厂污泥中的镉、铅进行研究,发现当pH值在3左右,柠檬酸浓度0.2mol/L,摇床转速200r/min,反应时间1d时,污泥中镉、铅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1.5%和96.5%,且用此法去除其它污泥中的重金属镍、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无机酸有所不同,有机酸柠檬酸能高效的去除重金属是由柠檬酸的酸性和阴离子的络合特性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同时柠檬酸易于生物降解,对环境污染较小。一些学者还认为:仅用酸来降低污泥的pH值不利于重金属硫化物向可溶态离子形式转化,当污泥的氧化还原电位Eh值升高时,金属硫化物才能被氧化成硫酸盐溶解出来。为此,Yoshizaki等采用8%的磷酸和H2O2的室温下处理污饼,水力停留时间1h的处理效果即可与1mol/L的盐酸相当,在H2O2存在的情况Cu很容易从污泥中去除,大部分磷酸可以循环利用。由于加入H2O2提高了污泥的氧化还原电位,因而重金属的沥滤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3电动修复法

电动技术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应用在土壤重金属的去除中,在城市污泥重金属去除中的应用刚起步。电动修复法的去除效率与重金属的形态有关,Akertche等的研究表明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是影响重金属迁移和电动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kin等通过现场实验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表明电动过程对可交换态重金属的去除率可达92.5%,而有机态和残渣态重金属的去除率分别为34.2%和19.8%。一些学者尝试将酸化后的污泥进行电动修复试验,Wang等的研究表明经酸化后污泥中的重金属去除率显著提高,其中Zn、Cu和Ni的去除率高达90%以上,Cr的去除率达68%,As的去除率达31%,经电动修复技术处理后重金属Zn,Cu,Ni,Cr和Pb的浓度均达到了美国环境保护部关于污泥农用的限制标准。袁华山等研究了经HNO3酸化后脱水污泥在电动力作用下,Cd、Zn和Cu的去除率都有明显的提高,分别比未酸化的污泥去除率增加11%、9%和6%。电动修复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绿色环保修复技术,去除效率高,特别是对酸化污泥效果更好,能同时去除几种重金属,从技术层面是可行的;但对于更深层次的迁移特性及运行成本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4生物淋滤法

生物淋滤技术是利用自然界的微生物通过直接作用或其他代谢产物的间接作用,产生氧化、还原、络合或溶解作用,将固相中的某些不溶性成分如重金属分离浸提出来的一种技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氧化亚铁硫杆菌与氧化硫硫杆菌。

Wong等研究了在FeS2作用下,利用厌氧消化污泥分离出的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能使污泥中Zn的去除率达99%,Cr为65%,Cu为74%,Pb为58%,Ni为84%,效果极为显著。也有一些学者尝试将其它菌种用于生物滤淋中,Mulligan等从尾矿中分离出黑曲霉,其处理的最大溶出率Cu为68%,Zn为46%,Ni为34%。生物滤淋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的效率取决于微生物的活性和重金属的种类与形态,因此实际应用此法时,不仅要控制好温度、pH值、Eh值、生物的种类与浓度,还应考虑污泥的种类、浓度和重金属种类等因素的影响,要取得显著的处理效果,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严格控制其工艺条件。

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怎样处理

据统计,中国每年产生超过4亿吨生活垃圾。如果算上建筑垃圾,这个数字将超过30亿吨。建筑垃圾是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建筑物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淤泥及其他废弃物的总称,目前也是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垃圾。

在建筑垃圾治理体系中,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修订后的《固废法》要求政府制定包括源头减量在内的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后,住建部很快在《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2020年年底,各地区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机制初步建立”的近期工作目标,并围绕施工现场这一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的主战场制定了《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指导手册(试行)》(下简称《手册》)。

结合2018年以来的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经验,新政围绕存量治理与增量控制双管齐下,旨在有效减少工程全寿命期的建筑垃圾排放。

1、建筑垃圾存量治理

当前,我国存量建筑垃圾已达200余亿吨,建筑垃圾“围城”、“堆山”、“填河”等现象愈演愈烈。对占用公共用地、影响城市环境的存量建筑垃圾进行消纳治理,是建筑垃圾减量化的当务之急。

消纳治理即确保建筑垃圾被倾倒至指定场所,而非倾倒、抛撒或堆放于其他场所。相应的,《手册》从施工现场端予以了规范:出场建筑垃圾应运往符合要求的建筑垃圾处置场所或消纳场所。针对消纳治理基础设施状况,修订后的《固废法》也要求政府做好消纳设施和场所布局及建设工作。此外,地方政策还因地制宜设置了弹性要求,如《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明确:对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现存的渣土堆,短期内不能清理的,各地应在安全加固、地形整理基础上进行绿化。

在加快建筑垃圾消纳治理的同时,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开发和再利用体系也是存量治理的路径之一。建筑垃圾并非“一无是处”,其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可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如砖、瓦可重复使用,且废砖、碎瓦可作为再生骨料。

为提高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意见》明确:施工单位应充分利用混凝土、钢筋、模板、珍珠岩保温材料等余料,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求加工制作成各类工程材料,实行循环利用。事实上,施工单位在地形整理、工程填垫等环节合理利用建筑垃圾,能够直接实现就地减量。当然,《意见》也对不具备就地利用条件的施工现场做出规定,要求其按规定及时转运到建筑垃圾处置场所进行资源化处置和再利用。

2、建筑垃圾增量控制

为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意见》要求各参建主体积极开展绿色策划、实施绿色设计、推广绿色施工,在工程建设全周期控制建筑垃圾增量。

绿色策划即在项目构成和总体设想中推动建筑垃圾增量控制常态化。从建造方式看,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以及全装修交付等建设方式的应用能够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也是建筑行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从建造用材看,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和施工周转工具能够提高建材利用效率,是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的长远选择。另外,为减少因施工质量、“错漏碰缺”等原因造成的返工而浪费建筑材料、产生建筑垃圾,《意见》还鼓励建设单位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并创新组织模式加强设计与施工的深度协同。

绿色设计即在工程设计中为建筑垃圾增量控制提供体系化依据。《意见》一方面要求设计单位推进功能模块和部品构件标准化,通过细节的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模块化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拆改、变更产生建筑垃圾;另一方面要求设计单位深化设计,保证设计深度满足施工需要,减少施工过程设计变更。

绿色施工即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将建筑垃圾增量控制落到实处。为落实各方建筑垃圾减量化责任,《意见》要求施工单位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源头减量措施包括设计深化、施工组织优化、永临结合、临时设施和周转材料重复利用、施工过程管控等)、分类收集与存放、就地处置、排放控制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也引导各参建主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措施,应用技术力量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其中,围绕《意见》提出的“鼓励以末端处置为导向对建筑垃圾进行细化分类”,《手册》也制定了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分类收集与存放细则,这也将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以及垃圾分类提供助力。另外,《手册》还从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专项方案的编制、源头减量、就地处置、排放控制等维度进行了部署。

存量治理与增量控制齐头并进,方能够做好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促进绿色建造和建筑业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建筑垃圾治理体系也应加紧完善:通过在建筑垃圾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处置管理全周期落实建筑垃圾减量化,我国建筑垃圾治理能力才能得到整体提升,建筑业也将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含重金属污泥的国内外处理处置方法有哪些?

浓缩(去除水、增加固态物含量的过程,减少污泥的体积,固态物含量3%-8%的污泥浓缩后体积减少50%)、稳定(减少病原体,去除异味,抑制、减少并去除可能导致腐化的物质)、调节(化学和/或物理调节,目的是去除污泥中的水分)、脱水(目的是减少污泥中的水分,可去除污泥异味,使污泥成为非腐败性物质)、压缩。

完成上述步骤后,进行安全填埋。

污泥处理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1、

卫生填埋 卫生填埋长处是投资省、实施快、方法简朴、处理规模大,缺点是对污泥的土力学性质要求较高,需要大面积的场地和大量的运输用度,地基需作防渗处理以防地下水污染等。填埋目前还是我国污泥处置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从长远看,常规填埋是一种不可轮回的终极处置方式,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其应用比例将会逐渐减少。

2、

污泥堆肥 污泥堆肥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利用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的过程。此技术早在 20世纪初,在欧洲就开发研究成功,开始只被用于城市垃圾的处理,后来这种方法被引用到污泥处理施用农田。

3、

土地利用(污泥农用) 我国事一个农业大国,不管是从经济因素,仍是从肥效利用因素出发,污泥的土地利用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处置方法。污泥农用从我国详细情况来说是最可行、最现实的处置方案。污泥农用可大量处置污泥,原则上只有污泥达到国家有关尺度就可用于农田;污泥介入农田的天然物质轮回过程,污泥中的氮、磷、钾、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是良好的农用肥料,对农作物有增产作用;污泥中的有机质、腐殖质可改善泥土结构,是良好的泥土改良剂;污泥农业利用使出产用度降低,适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4、

污泥焚烧 污泥焚烧后,大大减量化。另外,污泥中所含有的重金属在高温下被氧化成不乱的氧化物

污泥处理常用哪些技术与方法

污泥生物沥浸工艺是在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厂的浓缩污泥(含水97%左右)中接种复合微生物,并投加一定比例的营养物质,经曝气处理约48h,使污泥pH降至2~3,完成生物沥浸过程。生物沥浸处理后,污泥中重金属被溶出进入液相(重金属通过脱水而去除),污泥恶臭消除,病原物被杀灭,而且污泥的脱水性大大改善。污泥的肥效和热值却没有发生明显的损失。

一.去除重金属

污泥中的重金属绝大部分是以金属硫化物、碳酸盐、磷酸盐、与铁锰氧化物及有机质结合态形式存在。在嗜酸性细菌的作用下,金属硫化物变成可溶性的金属硫酸盐,同时通过介质的酸化,可将污泥中难溶态重金属溶解进入液相,再通过固液分离达到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的目的。

二.改善污泥脱水性能

1.微生物替代效应

生物沥浸反应过程中,生物沥浸微生物将完全替代原污泥中的活性污泥菌体。生物沥浸微生物是以自养菌为主,而原污泥中活性污泥则以异养菌为主。菌的替代有如下效果:

① 由于个体较小的菌完全替代原来个体较大的菌,原来菌死亡或新陈代谢停止,因此原来毛细管水等束缚水将容易释放出来变成自由水,故生物沥浸处理后,污泥还可进一步通过重力浓缩滗出部分水。

② 个体较小的自养菌替代原来污泥中异养菌后,由于前者分泌的胞外聚合物( EPS) 较原污泥中异养菌少得多,因此,污泥脱水性能得到大大增强。因为EPS 亲水性强,产生越多,污泥越难脱水。

2.生物酸化效应

生物沥浸处理因微生物会氧化污泥或外源添加的少量S,以及介质中 的水解会导致污泥pH下降,在生物沥浸池中污泥pH可降低到大约4.0以下,pH降低意味着 浓度增加。由于带正电荷的 的增加,会中和污泥颗粒表面的负电荷。其结果是污泥颗粒表面的Zeta电位由负电位(-30~-50mV)趋近于0,达到电中性。因此,污泥颗粒因表面不带电荷而不会互相排斥,有利于污泥聚沉和脱水。

3.其他效应

污泥中金属元素尤其是铁等,在生物沥浸微生物作用后氧化成具有絮凝作用的 ,同时 进一步水解生成少量的羟基硫酸铁、黄钾铁矾和施氏矿物等次生矿物,它们对污泥脱水有一定贡献。矿物的形成可能对污泥的Zeta电位能起一定的中和作用,且矿物密度较大,利于污泥的压实沉淀,再者,矿物能够作为污泥絮体的框架支撑形成可渗透的刚性点阵,从而改变污泥脱水性能。

三.消除恶臭,杀灭病原物

污泥恶臭是因为污泥中存在的异养菌分解污泥中的含氮、含硫有机质产生小分子含硫( 硫化氢、硫醇、硫醚、甲基硫) 和含氮( 如氨) 化合物引起。生物沥浸产生的强酸性环境使污泥中的异养菌被杀死或抑制,不能分解有机质而避免了恶臭的产生。因此,生物沥浸法除臭效果极为显著,不仅反应过程无臭,而且生物沥浸处理并经机械脱水后形成的污泥饼也无恶臭。由于酸化和氧化作用,污泥中病原菌杀灭率可达到99%以上。


原文链接:http://211585.com/11411.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7 00:07:54  回复
中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淤泥及其他废弃物的总称,目前也是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垃圾。在建筑垃圾治理体系中,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修订后的《固废法》要求政府制定包括源头减量在内的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后,住建部很快在《关于推进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6 23:29:44  回复
。针对消纳治理基础设施状况,修订后的《固废法》也要求政府做好消纳设施和场所布局及建设工作。此外,地方政策还因地制宜设置了弹性要求,如《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明确:对城区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6 20:38:56  回复
殖质可改善泥土结构,是良好的泥土改良剂;污泥农业利用使出产用度降低,适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4、污泥焚烧 污泥焚烧后,大大减量化。另外,污泥中所含有的重金属在高温下被氧化成不乱的氧化物污泥处理常用哪些技术与方法污泥生物沥浸工艺是在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厂的浓缩污泥(含水97%左右)中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7 01:07:48  回复
起到了固定重金属的作用;不同添加剂对同一金属的稳定效果不同,即使是同种添加剂对不同金属的稳定作用也不一样,有时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实际中应综合考虑各种重金属后选择适宜大多数重金属稳定的添加剂。Gan等学者将近年来发展的微波法应用于污泥重金属的稳定,之后一些学者研究了微波在添加剂的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